京东、抖音发起冲击,美团如何守好自己的基本盘?
美团业绩如此漂亮的背后,不能忽略的是庞大的外卖员体系的不断“输血”。
近日,美团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从年报数据来看,美团营收及净利润表现亮眼。但是抖音、京东等针对美团核心业务的“围剿”之势日盛,美团能守好自己的基本盘吗?
外卖与到店业务仍是美团“现金牛”
根据财报,美团2024年总营收达3376亿元,相较2023年增长22%,调整后净利润437.7亿元,同比增长88.2%。
从分部业务来看,核心本地商业收入(餐饮外卖、餐饮到店、闪购、酒旅等)营收2502亿元,同比增长20.95%,占总收入74%;新业务(美团优选、小象超市、快驴(B2B餐饮服务)、共享单车、充电宝等)营收为873亿元,运营亏损收窄64%,占总营收25.9%。
按性质来划分美团营收的话,2024年配送服务营收980.7亿元,占比29%;佣金收入953.4亿,占比28.2%;在线营销收入492.4亿,占比14.56%;其他服务及销售收入949.4亿,占比28.1%。
分析美团的收入结构,不难看出,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收入依然是营收“顶梁柱”,其中外卖及到店业务则是组成该板块收入的主要来源。不过,外卖业务的增速正在减少,财报显示,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板块的收入增速从2023年的24.3%下降至20.9%,显示出增长乏力之势。
在公布财报的同时,美团研究院也披露了年度骑手收入情况,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美团全国范围内高频骑手的月均收入在6650元至9344元之间。根据美团研究院最新调研数据,2024年月均有单骑手数量为336万。
虽然美团并未公布平台具体的骑手数量,但综合此前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数据,美团骑手或已攀升至700多万人,且这一数据仍在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外卖骑手工作一直以来流动性、灵活性极强,因此,很多平台的骑手都采用了“外包”的形式,美团也不例外。而外卖骑手“被外包”争议不断,平台责任、报酬、发生事故后的外卖员维权难等等问题屡见不鲜。
而美团业绩如此漂亮的背后,不能忽略的是庞大的外卖员体系的不断“输血”。在外卖等业务为美团源源不断提供营收的同时,“外包”的骑手也让美团规避掉了多项成本,加之平台算法步步紧逼,外卖员“隐形工时”不断增加,才成就了今日的美团。
腹背受敌:抖音、京东如何"蚕食"美团地盘?
美团的业务正在受到包括抖音、京东等平台的“围剿”,尤其是京东,今年高调入局外卖业务,以0佣金、全额补贴、五险一金覆盖骑手等举措强势入局,引发舆论热议。
京东为何“直捣美团腹地”?或许与一组媒体报道数据有关,2024年美团闪购3C家电订单量接近京东全站4成,其中电脑办公类商品订单量已经超过京东全站,手机通讯类商品订单量超过京东全站4成;美妆品类订单达京东全站3成。
自己的核心业务受到威胁,京东自然也要加以回应,3月24日,京东外卖宣布,自上线以来的40天内,平台日订单量已突破100万单。京东数据显示,京东外卖已吸引超45万家优质堂食餐厅入驻,覆盖全国142个城市。
如果说京东的出击属实意外的话,抖音“觊觎”的本地生活业务则由来已久。抖音依托流量优势对美团到店业务威胁只增不减,海通国际研报数据显示,2023年抖音本地生活总交易额已经约占美团三分之一,接近2000亿元。
综合媒体报道数据,2024Q1 抖音生活服务 GTV(总交易额) 超 1000 亿,2024Q2 生活服务 GTV 约为 1200 亿,2024Q3 生活服务 GTV 约为 850 亿,整体贡献占比依次为到店餐饮、到店综合、酒旅业务,对美团到店业务冲击明显。去年以来,抖音在本地生活动作频繁,双方的竞争无疑将会是一场持久战。
京东外卖、抖音到店业务的快速增长,对美团的核心业务产生的冲击会有多大尚无法下定论,但是庞大的外卖员体系铸就的美团盈利结构本就脆弱,在多方平台的连番冲击下,美团铸就的商户覆盖和交易体量优势又能够维持多久呢?
美团的"护城河"还能守多久?
美团没有坐以待毙。
4月3日,美团发布公告,将在福建泉州、江苏南通城区试点为骑手补贴养老保险。试点方案显示,对当月收入达到就业地相关缴费基数下限,且近6个月有3个月满足该条件的骑手,美团以相关缴费基数为基准,补贴50%的费用。有支持者认为,美团公布的方案对骑手门槛更低,“无前置资格限制、无参保地点限制、无时长单量限制、无跑单类型限制”,不像京东必须是全职骑手才可以享受。
不过也有人对这一方案失望,认为试点仅两个城市,覆盖范围太小,此外,还有网友评论,“没帮骑手缴医保,医保也很重要,这感觉没有到位”,“美团给骑手补贴养老,一年得多掏上百亿,运营压力不小,得从商家、消费者、骑手身上找补,不然这羊毛出在羊身上,迟早得还”。
在营收同比大幅增长22%的基础上,美团仅拿出补贴养老保险50%和两个城市试点的方案,这一方案在外界看来未免“小气”,且这一方案的出台背后还有不少竞争对手“逼迫”的原因。不过,这或许也是美团在仔细衡量了成本压力与对手的方案之后,所做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平衡选择。
至于美团业务方面,4月3日,美团创始人王兴发送内部邮件,宣布了一系列重大的人事和业务调整,点评事业部并入“核心本地商业”板块,原美团高级副总裁张川转任公司顾问等,通过业务合并优化组织、组织年轻化调整,显示了美团多维度的应对措施。
或许美团过去积累的优势可以抵挡一段时间的冲击,但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未来究竟谁能更技高一筹?商业竞争归根结底还是靠用户和服务者的选择,也许消费者和骑手的选择中藏着美团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