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互联网迅速普及,不少“银发族”戴起老花镜,通过一块块小小屏幕在网上冲浪,足不出户便浏览天下事、享受盘中餐,做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享。然而,仍有部分老年人由于不熟悉智能技术,常常在数字化世界中不知所措。
互联网迅速普及,不少“银发族”戴起老花镜,通过一块块小小屏幕在网上冲浪,足不出户便浏览天下事、享受盘中餐,做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享。然而,仍有部分老年人由于不熟悉智能技术,常常在数字化世界中不知所措。不会用智能手机扫健康码,老人只能在商店门口徘徊不前;不会用智能手机预约挂号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就医和出行时老人往往无所适从;网络世界信息纷繁复杂,老人不经意间就会掉入信息窃取、金融诈骗等圈套陷阱中……
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就医、出行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让老年群体在暮年时光依旧能看到生活中的朝阳与鲜亮色彩,感受到生活中的阵阵暖意与人文关怀。
老人们的“数字鸿沟”
数字时代,老年人群规模不容小觑。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相对于9600万的“银发网民”,剩余的15788万老年人是生活在信息化社会边缘的群体,他们不会上网,对智能手机“一窍不通”,对智能技术更是一无所知。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社会的不断推进,广大老年人群体正面临日益凸显的“数字鸿沟”。
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老年人群体面临诸多不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产业投资部主任、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联盟秘书长吴昕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导致老年人在数字生活中无所适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当前的数字化产品,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产品,对科技素养要求高,信息化门槛也很高。这些产品的使用方式非常复杂,通常需与蓝牙、WiFi等连接后才可使用,而部分老年人并不具备操作设备,并使其与网络连接的能力。其次,目前电子设备的很多功能不具备稳定性。比如电子设备很容易出现故障,设备没电、网络连接不畅等问题也频频发生,而老年人也并不具备自主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最后,相关产品的设计形式与老年人群体的实际情况并不适配。这些产品均以年轻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形式多样复杂,需大量操作,纷繁多样的APP及略显花哨的网络界面让很多老年人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
毫无疑问,老年人在数字时代遇到的种种生活不便会影响社会信息化成果的共享。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丽丽表示,当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占比达10.3%,但其中约有2亿老人未接触过互联网,加之众多智能科技产品设计未考虑老年人需求、推出老年人版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信息化成果的共享。
无法共享社会信息化成果会使老年人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负面情绪的产生并不利于打造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左美云指出,一直以来,实现共建共享是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目标,但与数字生活的格格不入会让一些老人认为自己已经落伍,被社会冷落、抛弃。“数字鸿沟”使老人变成了“数字弱势群体”,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新技术助力智慧养老
由“数字鸿沟”引起的种种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帮助老年人群体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各种便利,并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就成了当前数字化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针对老年人在智能社会中遇到的种种不便,有关部门也颁布了相应政策。吴昕告诉记者,我国智慧养老政策的推出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2015—2019年。在这个阶段,政府部门颁布了相关政策,以推动各种生活场景下智慧养老产品的研发。这个阶段发布的政策主要强调智慧养老产品到底“有没有”,对产品的适老化程度并无过多涉及。
从2019年至今,我国智慧养老政策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吴昕表示,这个阶段推出的政策则更关注智慧养老产品是否能够真正解决老年人的困难,更加重视产品使用过程中老年人的用户体验。“从这一阶段开始,我们的关注点从产品‘有没有’向产品‘好不好’进行了转变。”他说。王丽丽还特别谈道,此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是我国为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难题而出台的专门政策,是社会进一步发展,走向更文明发展道路的体现。
考虑到老年人需求,部分企业也在智能技术的使用方面做了改进。在网络交易方面,王丽丽表示,工商银行针对线上服务推出了老年版手机银行,在模块设置、功能推荐、字体大小等方面进行了“适老”完善。此外,微信支付也推出了亲属卡功能,方便子女在微信上为老年人消费代付。左美云也谈道,部分老人可能会存在视力方面的问题,因此不便用手机扫码或者快捷支付,对此,一些厂商在智能终端上安装了超大屏幕,方便老人更直观地用手机进行支付操作。
在智慧医疗方面,吴昕告诉记者,一些医院引入了“被动式监测”概念,老人无需对设备进行任何操作,只需躺在床上,设备就可对老人的血压、心率、呼吸等体征状况进行监测,这不仅为医护人员的看护、监测等提供了有效行为数据,也避免了老年人主动操作设备带来的潜在问题。“在睡眠检测方面,传感器也可以对老人的呼吸等体征状况进行检测,可以帮助老人更好地提高睡眠质量,为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保障。”吴昕说。
未来或实现“数字无障碍”
政策的推出与智能技术的改进无疑为老年人享受智慧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极大助力。然而,处于网络与信息化社会边缘的老年人群体基数过于庞大,部分智慧养老产品的适老化程度仍有待提升,因此如何进一步扩大信息化、智能化成果共享的范围,并进一步提升智慧养老产品的用户体验,是社会应该关注的重点与亟待解决的痛点。整体来看,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仍任重道远,当前在智能技术方面进行的改进亦远远不够。
在智慧医疗方面,吴昕指出,更多医院有必要大规模对场景进行改造,使用更多被动式检测设备。此外,在非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管理方面,要向老人提供单一式服务入口,让老人通过一个入口就能享受问诊和预约挂号等服务。“在提供服务时,还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领域的大数据优势,为老人提供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智能化服务。”吴昕说。
在出行方面,也要针对叫车软件等进行技术改进。吴昕表示,当前叫车软件的操作比较复杂,老人对导航定位、账号结算等功能不甚了解。未来,可以在叫车软件上提供一键式操作功能,简化老人操作流程。与此同时,也可以在手表、手机等设备上安装特殊按键,提供代叫服务,通过他人帮助,使叫车流程更加简便。
针对没有健康码就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一现象,左美云特别谈道,有关部门需要优化健康码系统,甚至发挥出身份证的作用。“很多扫码设备的后台都与全国政务一体化平台相连,因此可以赋予身份证更多‘能量’,让老人直接扫身份证,进而连接到健康码系统,显示老人的健康码状态。针对老年人群体的零操作技术还需进一步推广。”左美云说。
在消费方面,“智能账户”概念的引入也十分关键。吴昕表示,可以让老人通过刷脸在各种场景中进行消费,也可以通过“一卡通”,让老人只用一张卡就“走遍天下”,在各种消费场景中使用单一账户消费。
未来,应将“数字无障碍”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技术伦理准则,融入智能科技产品中。王丽丽认为,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推进智能终端适老化改革,研发出更多让老年人“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新产品将是未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各种场景下,醒目的字体、易操作的界面、人性化的引导、便捷的操作等适老设计理念,均应该在智能科技产品中得到体现。”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