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徐健:汽车智能应用的背后需要智能芯片支持
1月22日,在斑马智行首届技术节上,地平线与斑马智行宣布组建智能计算联合创新中心并举行揭牌仪式,双方将共建AI开放平台,共同推动“AI+OS+芯片”整体解决方案落地,打造面向未来的国产化智能座舱产品。在同日举行的
1月22日,在斑马智行首届技术节上,地平线与斑马智行宣布组建智能计算联合创新中心并举行揭牌仪式,双方将共建AI开放平台,共同推动“AI+OS+芯片”整体解决方案落地,打造面向未来的国产化智能座舱产品。在同日举行的圆桌论坛上,当讨论到智能座舱内的未来应用时,地平线首席生态官徐健提出:最好的应用实际上是最具有成长性的应用。
智能汽车在不断迭代成长的过程中,更能理解用户的需要和习惯,一方面能够基于乘车人个体的特征而产生一些交互,另一方面,把语音、语义、唇语、面部识别都结合起来,实现多模交互,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成长、迭代、优化。而这些的背后都需要芯片的支持。
汽车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汽车在交互中更懂人,应用的评估必须以用户的体验为准绳。实现智能化与个性化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之处,同时,应用是否能持续迭代升级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
智能座舱是用户的第二空间。在这样一个私密性的空间中,人对于交互会产生更高的期待,会对更加智能化的座舱、更加智能化的体验有强烈的需求,用户会希望车是一个和自己关联性更强的东西。因此,应用是否能高度匹配用户的需求,呈现出“专属定制”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对于产业制造和硬件生产来说,要从一开始就达成全然的“千人千面”,是不甚现实的,好在智能汽车的发展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打开了路径。应用可以通过数据、OTA、软件、算法不断进行迭代,学习、记忆用户的需求与习惯,基于乘车人个体的不同特征而产生互动,最终更理解用户、更适应用户,这就是一个不断成长和交互的过程。徐健举例道:比如不一定要让这个车听懂各种方言,能听懂我的方言就可以了;或是现在你有了一个小孩,和你是一个上班族,情况不同,在应用上都会有所区别。
随着客户需求的多元化与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多模交互为核心的智能座舱正成为汽车行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多模交互是一种融合了视觉、语音等多感官的AI交互方式。驾驶员、乘客可以通过语音、手势等多种方式为车辆下指令;而车辆的智慧感知功能能够结合用户的行为习惯,更精准的判断用户意图。通过感知、推荐、交互等环节,多模交互让汽车实现主动式的思考,持续优化车内服务和场景迭代。在多模交互时代,智能汽车的核心体验在个性化之外也实现了主动化。在地平线提供的多模态人车智能交互解决方案中,摄像头、麦克风阵列、芯片平台与CAN总线构成了最核心的硬件元件。其中,摄像头实现了人脸与手势的识别;麦克风用于获取语音信息;芯片与CAN则负责通信,并将指令下放到输出层。徐健谈到,现在地平线可以做到多模交互,把语音、语义、唇语、面部都结合起来,这样汽车就能知道用户今天的情绪状态,或是知道用户是否正在打电话,然后进行音量的自动调节。
要实现智能座舱的感知能力,完成精准、自然的车内交互,需要整合来自麦克风和摄像头的数据,并在满足低功耗的基础上,融合视觉交互、语音识别技术。因此对芯片算力和算法提出了不断递增的要求。地平线作为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不仅通过边缘AI芯片为合作伙伴提供底层算力,支撑起应用;还提供了包括算法库、编译器和性能分析工具等在内的完整AI开发平台,为加速构建更强大的整体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助力。
在智能化大势下,汽车消费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能否常用常新、持续创造价值,成为赢得市场的关键。具备成长性的应用,会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成长、迭代、优化,使智能汽车真正实现个性化、主动化,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地响应用户,甚至能主动服务、辅助用户。因此确实如徐健所言:只有一直处在生长、进化中的应用,才是最好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