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辟谣投资柔宇,宣布破产的柔宇科技,犯了三个错误

1.jpeg

既要做供应商,又要做产品制造商,什么都想要,往往难逃失败的结局。

  端午节假期开始之前,昔日估值超过500亿元的“独角兽”柔宇科技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引发外界的关注。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更表示华为曾提出投资柔宇但被拒,刘自鸿是一位科学家,但他不具备经营管理企业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刘姝威认为,唯一能救柔宁科技的方法就是他退出管理层,保留他持有柔宇科技的股份,而最终刘自鸿选择了不同意这项要求,这就导致了现在的局面。

  但目前华为辟谣了曾经投资柔宇的说法,表示华为从未有此投资计划,也未提出投资要求。

  因此,柔宇走到破产,与是否接受华为投资没有关系,那么柔宇科技的问题到底出在哪?

  柔宇科技到底问题出在哪?

  资料显示,柔宇公司的创始人刘自鸿的履历非常耀眼,17岁拿下江西省抚州理科高考状元,21岁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学士, 26岁拿下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他还担任过美国IBM全球研发中心顾问级工程师,创立柔宇后,更是直接登上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柔宇的核心产品就是”柔性显示屏“,2018年6月,柔宇科技投资约110亿元建设的全球首条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在深圳正式点亮投产。

  2014年8月1日,柔宇发布一个震撼的消息,其发明了全球最轻薄、可直接用于智能手机领域的彩色AMOLED柔性显示器,可以自由卷曲伸缩,其厚度仅约0.01毫米,不足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并建立了全球首条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并发布业内首个Micro-LED弹力柔性屏技术。

  刘自鸿接下来提出了“柔性+”的概念。2018年10月面向全球发布首款可折叠屏手机——柔派。2年后又推出折叠屏手机柔派2.两款手机都宣布售罄,预约人数几十万,但天猫显示,柔宇天猫销量还不足700台。柔派2的天猫成交仅有190笔。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柔宇的柔性屏手机鲜有人问津,公司难以为继。

  刘姝威曾经透露:“2021年第四季度,深圳市政府聘请多家专业机构对柔宇科技的全柔性屏投片生产线进行现场考核,考核投片良率达81.6%”。

  但最终,柔宇到破产最后一刻也没有人来救,到底是为什么?

  柔宇犯的问题在于,它一直强调它的产品是柔性屏,刻意把自己与手机通用的OLED屏幕区分,想拔高自己产品的创新性与颠覆性,这导致了两个问题,其一,柔性屏概念不清晰,你没有把自己的屏幕归于OLED,导致手机厂商不愿意用你的屏幕,因为厂商不愿承担这个风险,你的产品是否能适用于手机,厂商会存在这个担忧。

  其二,你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在折叠屏的风口之下,一面世就强调你的颠覆性,但是否具备它所宣传的产品能力与竞争力?这是业内一直在质疑的事情,OLED屏幕的市场玩家,全球是以三星为代表的AMOLED以及国内就是京东方、唯信诺,华星光电、和辉光电,天马这几家。这些公司每年投入的巨大的研发费用,柔宇领先的逻辑在哪里?

  而尤其是柔宇曾经有发布过自己的手机,从柔宇手机的屏幕表现来看,它跟市场主流厂商发布的产品比,直观感受是显示屏分辨率低,整个产品设计、软件适配做的也是一般,在手机市场没有竞争力,最终的销量不佳也印证了这个事实。

  所以我们看到,国内手机大厂全都做了折叠屏,没有一家采用柔宇的产品,华为的显示屏是京东方的,小米的屏是华星光电的,oppo折叠屏内外屏分别是三星和京东方的。

  简言之,柔宇科技的柔性屏技术,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在手机屏幕全面转向OLED的情况下,如果柔宇的屏幕真的具备强大的颠覆性,技术优秀、良品率高、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不太可能找不到买家,融不到资。手机厂商也没道理不选择更优质的屏幕供应商。

  因此,柔宇曾经一时风头无量,但却后来无人问津,问题就出在,资本前期的炒作,把柔宇的产品与技术过度的夸大,影响了公司的诚信信誉,最终的产品印证了柔宇存在过度营销的问题,产品无人买单,同时也导致资金链跟不上。

  显示屏行业是一个需要大量研发资金去投入迭代技术的行业,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注入,想要在产品体验上打败行业头部玩家,难度太大。在公开资料里,柔宇从创立到2021年9月这近十年期间,共进行8轮融资,获得股权投资约61.97亿,债权融资约36.53亿,加起来至少融到了90亿。但实际对于显示屏这个行业,杯水车薪。京东方A上市以来累计直接融资958.76亿元。

  刘姝威说柔宇有柔性屏技术,但是一直没有转变成可以大规模商用的产品,部分或归结于创始人的技术基因,从刘姝威的说法来看,公司内以及投资人里面有明白人,当然这方面的原因或许也存在,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创始人,往往都存在自负的倾向。

  当然更关键的一个原因在于,柔宇在供应链与产能上是其薄弱环节,但却在战略定位上出现错误。据相关数据显示,在6代线产能中,柔宇的产能仅为15K/月,而京东方每条6代生产线产能均为45K/月,和辉光电6代线产能为30K/月,柔宇科技的OLED面板产能是最差的。

  在这种情况下,柔宇科技其实最需要通过大厂的产品搭载柔宇的显示屏把自己的供应链与产能做强,口碑打响,柔宇应该安心做一个供应商,但柔宇却自己下场做了手机,与其他手机厂商抢“首创折叠”的名头,这犯了一个定位错误,就是柔宇没有准确给自己定位,没有在供应商,与手机制造商之间做出选择。

  如果定位为显示屏供应商,首发名头应该给到一家有实力的厂商,让这家厂商通过产品口碑与销量打响柔宇的名头,但是柔宇自己下场做手机,与手机厂商去竞争,谁又愿意用你的屏幕?当然一种情况下可能不得不用,就是你的显示屏是绝对领先的,但问题是,从后来的产品来看,柔宇并没有做到绝对领先性。

  柔宇破产带来的教训

  总的来说,柔宇走到今天,首先是过度营销导致柔宇柔性屏的概念模糊,它过度强调这种屏幕能应用于各种终端场景,却没有凸显出在某个单一场景的领先性优势。

  而在同行之间,柔宇无论是供应链、资金、产能以及产品力表现,各方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其实柔宇更需要定位为供应商,让外界的资金注入来做强自己产能,但柔宇即想做供应商,又想下场做手机厂商,导致两种身份产生冲突,与手机厂商产生竞争关系,没有厂商愿意用。

  而自己下场做手机,在市场成熟期,难度可想而知,自己的产品表现不被市场认可,销量做不起来,产能也不够,资金链一断,破产就在意料之中。

  科技技术如何落地到产品,形成商业化,依靠颠覆式的“概念营销”与包装就能成功的时代过去了,在产业分工高度精细化的今天,战略定位与选择尤为关键,在技术、产品、产能优势没有形成的时候,产业链就想从头吃到尾,既要做供应商,又要做产品制造商,什么都想要,往往难逃失败的结局,这或许是柔宇的失败留给人们的教训。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06月22日 03:59
下一篇 2024年06月22日 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