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美的改变的年轻人

1.jpeg

对于一个拥有高学历和高技能的人才来说,选择供职于一家福利待遇都不错的企业不难,难点在于这家企业能否承载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

由规模经济转向高质量经济,是承接当今中国继续驶向发展开阔地的必经之路,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变奏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开启了增长密码,更成为后来与全球经济实现接壤的催化剂。规模高筑的中国经济浸透了中国社会的每一寸肌理,与此同时也在积极准备为全球经济能够别开生面而注入新的活力。

在当时的政策背景下,民营企业无疑是最为之振奋的群体,他们在国民经济中所承担的分量和所处的地位与日俱增。

在过去70年间,它们把握时代脉搏、与国同行,迅速崛起。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时代背景的烘托下冉冉升起,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润色下越发生动瑰丽。

如今活跃在各个行业领域的民营企业们,都是经由那个时代洗礼后的出类拔萃者,他们生产研发、出口创汇,在国际市场的开拓中步步为营,在全球品牌中的影响力节节攀升。

开创乡镇企业引进博士先河

改革开放的初衷是强经济,强经济的前提必须强科技,而锚定科技创新的支撑必须是加强人才的重视与培养。前因承接后果,而后果则凸显前因,因果之间辩证统一,作为中国的民营企业他们熟知这种关系的内在逻辑,但较之更难能可贵的是,比其他人更能提早洞悉,如果要列举其中的典型代表,那么美的集团绝对有充分的话语权。

为什么这么说?

早在1991年美的就引入了博士人才,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时的美的集团还仅仅是一家乡镇企业,在当时来说尚属国内民营企业首例。

成为第一家引进博士的乡镇企业,美的是破天荒的,但自此也掀起了中国民营企业的“抢人才潮”。

从那时起,美的就已经在为向全球化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奠基铺路。高擎科技大旗,广纳贤才的创新发展思路和人才经营理念,既回顾总结了以往同时也为其展望续写了新篇。

马军博士作为第一个以博士身份加入美的集团的高学历科技人才,在当时的科技人才群体中引发了震惊,但随后一批批的科研人才开始纷纷加入美的。也正是从那时起,美的集团开始搭建起基本的科研人才体系。

时隔近三十年后,2017年美的正式对外宣布将逐步从中国家电企业向全球化科技集团转型。可以说为了这一天,美的已经足足准备了近三十年。

在这三十年中,美的集团从事科研工作的创新人才有6000人之多,从1999年12月开始,经国家人事部批准美的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博士站成立后,出站博士有先后有10位,其中有5人留在美的继续担任科研工作,并在内部设立了科技发展促进基金,科技创新奖作为美的集团最高奖项奖金额度最高可达百万元。

美的集团创始人,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被业内传为佳话,他曾说:“宁愿放弃100万元销售收入,也不可错失一名有用人才”。英雄惜英雄,从创始人开始,美的重视科技人才的氛围充盈了整个集团的上上下下,“不唯学历是举”更注重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观同样被科研人才们引为知己。

所以,一个有着广阔发展空间的发展平台、丰厚的福利待遇、对人才充分尊重和高度认同的企业文化,怎么可能不令那些满腔抱负的科研创新人才争先恐后的加入呢?

在美的开始实施人才战略以来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将美的集团作为自己“理想开始的地方”。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机缘巧合之下与美的碰撞出惺惺相惜的火花的,美的中央研究院固体力学工程师郑志伟就是其中之一。

(美的中央研究院固体力学工程师郑志伟)

毕业后的挣扎

就在美的集团宣布转型的同年,郑志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顺利拿下固体力学博士学位。这在常人看来,绝对天之骄子,前途不可限量。

彼时的郑志伟开始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有针对性的投放了简历。没过多久、国内一些航天工业机构、大型国企、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发出面试邀请,几轮面试过后,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这些企业都无一例外的向其伸出了橄榄枝。

虽然结果早在掌握之中,但郑志伟的心中还是隐约生出了一阵阵的犹豫不决。

十年寒窗苦读日,一朝提名举家欢。

仔细想想,对口的专业碰上对口的企业,这也该是人生之一大幸事。但人生的精彩之处,有很大一部分是掩盖在与自己对抗时产生的那份不确定性之中。

此刻的郑志伟,第一次感觉自己的灵魂被放置于这个伟大的命题之内来回激荡这些企业可以带给自己丰厚的物质回报,也能成为自己在与多数同龄人间挥洒豪气、笑谈人生时那点虚荣心的背后筹码。但除此以外还有什么?自己还想要什么?

郑志伟的思考越发陷入焦虑,他开始敲击自己的内心深处,希望从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口中得到答案。

尘埃落定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郑志伟被邀请到了美的集团来参观、面试,也正是这次面试让他终于得到了那个他一直想要、却苦思不得的答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斟酌,郑志伟进入了美的集团,让人深感意外的是,这与他的专业并不对口。跨专业进入到美的中央研究院固体力学研究所,竟是因为面试官的一句话!

当时的郑志伟问面试领导:为什么要招一个不是本专业的博士来干活。领导只回答了他一句话:我们看重的是你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用郑志伟的话说:这让我看到了美的对于年轻人的充分信任,对于技术人员的开放包容性。

“与其我想要的,企业都能给;倒不如,企业给的恰恰是我想要的。”

彼时的纠结与此时的初合心意,也许只有这句话可以诠释。这又该是一种多么相互契合的三观!

同心者同路

一句润透心底的包容与体贴催促着郑志伟踏进了美的集团大门。但理工科的专业素养告诉他判断事物的基本逻辑还是要仰仗理性,所以美的到底能否真正适合自己,只有在接下来的具体工作中才能见分晓。

不仅是郑志伟,在多数人眼里美的就是生产家用电器的企业,尤其像电风扇、电饭煲之类的。但成为美的集团一员以后,尤其是研发人员,郑志伟这才恍然大悟,完全推翻了此前对美的的这种“既定人设”。

因为在他的所见、所闻与所做之后,他重新认识了美的——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企业,除了家用电器业务外,还在机器人、物联网、AI、物流等领域发力,并集中所有力量致力于打造全价值链的科技型企业。这种意识层面的改变,让郑志伟进一步坚定了来美的集团得选择。

另外一点就是虽然加入的是美的中央研究院的基础技术部门,但这里的工作思路与实际套路是根本区别于“学院派”的那套打法,在这里做的不是形而上学的基础技术,更多是以产品应用落地为出发点,做前沿的基础技术研究。而且不仅仅是纵向的深挖,也有横向的拓展。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郑志伟参与了美的所有白色家电产品的基础技术研发与改造工程项目即其中的噪音整改。

在2015年,美的产品由于噪音过大而产生过不少客户投诉,经过4年的大力整改,美的产品噪音电商差评率优于竞品的品类,由1个,最终大幅提升到了16个。

这个细节的改变彻底让郑志伟感到最朴素的荣耀,郑志伟第一次运用所学通过对一个产品细节的技术重构解决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痛点,对于他来说,这个成果虽没有那么惊天动地,但细节之处最能打动人心,这也是郑志伟第一次体验到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匠人”的那种快感。

郑志伟的个人经历其实正是一部分美的科研人员选择美的、融入美的以及扎根美的地真实缩影,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真正“理想国”。

像郑志伟这样排除多种“选项”来到美的的年轻科技人才每年有很多,当他们踏上美的这个平台以后,发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这种默契的互动关系,无疑都是建立在用户体验的基础之上,而这个基础则决定了美的能有今天如此壮阔的成绩。

对于一个拥有高学历和高技能的人才来说,选择供职于一家福利待遇都不错的企业不难,难点在于这家企业能否承载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

而美的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企业之一,如今也开始重新设定自身属性,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以及受益者,美的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时刻都能与国家的步调保持一致,在国家提出鼓励企业创新、重视人才发展与培养的历史新时刻再次拿出了不负改革开放初期坚定与国家同频共振的决心和夺取改革下半场的必胜之心。

本文原创于蓝科技,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蓝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侵权必究。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23日 23:27
下一篇 2024年12月23日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