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干掉液晶显示?答案没那么容易
2020年以来,在全球需求逆势下,OLED手机产品价格下探千元价位。7月份LGD广州OLED厂投产,意味着未来几个月内全球大尺寸OLEDTV产品产能翻番。同期,中国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和台湾新光国际集团联合在南京投资硅基OLED
2020年以来,在全球需求逆势下,OLED手机产品价格下探千元价位。7月份LGD广州OLED厂投产,意味着未来几个月内全球大尺寸OLED TV产品产能翻番。同期,中国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和台湾新光国际集团联合在南京投资硅基OLED项目签约,总投资计划高达30亿美元——VR产业迎来OLED产能加速时代……
所以,似乎从最小的近眼显示,到大型的彩电面板,OLED技术正在“乘风破浪”。行业亦有人说“液晶显示”的时代要结束了。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OLED的高歌猛进之下
对于LCD液晶产业,2020年最不幸的消息是,LG和三星几乎全面退出了液晶面板的制造——二者大概占据全球四分之一的液晶显示面板产能。
这一市场变化令2020年,1。新冠疫情下彩电、PC等行业显示需求下滑、2。液晶面板产能在2019年还在高呼过剩、3.OLED加速对手机等小尺寸液晶面板需求的市场替代,促进液晶面板产能向TV市场集中……等等绝对不利市场行情背景下,液晶面板居然一路价格走高,甚至演绎缺货行情。
但是,年中市场的液晶面板涨价,背后却是三星和LG准备将关闭的液晶面板闲置设备、厂房和人员逐步转型到OLED面板上的大趋势。首尔经济日报报道,三星Display将在2021年开始量产QDOLED面板。后者将意味着OLED大尺寸面板产业从LGD独霸,到多元厂商供给时代的开始。大尺寸OLED面板上,国内华星光电、惠科也在不断努力。
而在显示面板的另两个领域,OLED也正在树立C位形象:一方面,手机市场越来越爱OLED。更为重要的是,中高端液晶屏幕今天的价格已经不比OLED便宜多少。这将使得只有采购不到OLED,或者千元以下的超廉价机型,才会主要选择LCD液晶屏幕。这种变化得益于OLED技术的进步,以及本土面板企业在手机OLED市场中,京东方、华星光电、维信诺、深天马、和辉光电等五虎的齐发力。
另一方面,VR等近眼显示,是近年来新兴起的应用行业——这个行业,准确的说,液晶显示从来也未成为过主流:液晶和OLED都是在行业零起点上同步竞争。而硅基技术结合的OLED产品,在驱动性能、分辨率、开口率等方面显然优势明显。硅基OLED正在成为单纯为VR准备的显示技术中,唯一正在进行大规模产业投资的“显示门类”。发展趋势显然远好于液晶产品在VR系统上的应用。
所以,虽然OLED展现的依然是“越是小尺寸,优势越明显”的基本规律,但是2020年OLED在半导体显示行业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定局。只不过,OLED在TV等产品上,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而已。
彩电产品,液晶显示最后的堡垒
OLED唯一规划的10.5代线,LGD坡州项目再次被推迟到2025年后开工。”行业人士认为,这几乎等于“永久性”的推迟。这使得依赖于8.5代线技术,OLED面板的经济尺寸只能到77英寸。48+77英寸的混切,是目前8.5代面板线制造OLED面板最好的“大尺寸选择”。
但是,反观液晶的四条10.5代线,已经将面板未来尺寸的竞争放在了75+85英寸。液晶还可以用7-8.5代线,这些已经收回成本的产品线,经济切割更大尺寸的产品——所以,大尺寸优势,短期内OLED难以匹敌液晶产品。尤其是考虑价格后,二者差价数倍之上。消费市场会倾向谁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OLED面板投资巨大。这就使得OLED即便技术全面成熟,追赶液晶的规模,也需要10年以上:目前OLED TV的销量是每年三百万台,未来两年会实现翻番。这距离彩电产业一年两亿的规模需求相去甚远。而且,OLED面板大尺寸产品的制造“连连亏损”,不能赚钱盈利,显然也会迟缓产业大规模投资的热情。
然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未来的OLED究竟是那种技术路线,目前还没有被确定。LGD是白光OLED+彩色滤光片;三星的QDOLED是蓝色OLED+QD转换滤光片;华星光电最近则投资了JOLED,瞄准喷墨印刷OLED……
OLED成熟的主流工艺是蒸镀:这种技术对成品面积非常敏感。也就是小尺寸蒸镀和大尺寸蒸镀的成本差异、成品率问题不同。尤其是采用RGB三原色方案,蒸镀需要多次、多重进行,需要依靠大尺寸金属荫罩产品,同时存在大部分OLED材料被浪费的现实。这使得,很多OLED产线,在技术难度控制上采用“四分之一切割蒸镀、或者二分之一切割蒸镀”的方式进行——这种先切割后蒸镀的工艺,对大尺寸大幅显示应用不利,同时增加了工艺流程成本。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要么是蒸镀工艺应用超厉害,要么是突破喷墨印刷技术:两者都不容易。
这也就是为何LGD的大尺寸OLED采用白光OLED、三星作为三原色RGB中小尺寸OLED全球霸厂商,大尺寸OLED TV面板采用单纯蓝光工艺的原因所在。即,即便是今天正在研发或者量产的大尺寸OLED工艺,亦不是真正理想状态的选择。——这就构成了大尺寸OLED面板领域的“工艺选择”风险,进一步延缓了产业的投资与发展节奏。
如果说这些选择已经够复杂,那么计算上还在后面等着的QLED和micro-LED,未来显示之路就会更多元化:因为后两者都是无机发光技术,其可靠性显然比有机的OLED产品要“良好的多”。且,QLED也适合于喷墨印刷工艺。即一旦印刷显示技术成熟,在OLED和QLED材料之间谁会取胜,就取决于两大材料技术的进步水平了。
同时,micro-LED技术已经实现P0.4间距及其以上产品的量产。这种基于模块化显示的技术,可很好的解决液晶或者OLED不能胜任100英寸以上显示的问题。micro-LED技术理论也可以应用于近眼微显示、或者手机显示方面。尤其是在近眼微显示上,micro-LED具有更高的亮度表现,且主要也采用硅基驱动技术——即硅基OLED面板线,转换成micro-LED面板线,虽然需要突破从OLED蒸镀到micro-LED巨量转移的“技术转换”瓶颈,但是依然会继承大多数的“产线工艺和设备”。甚至,大尺寸的micro-LED显示产品,都可以继承液晶显示的TFT玻璃基板工艺。
自发光显示不一定就是OLED:自发光材料和工艺的进步,会带来怎样的显示未来难以估量!”行业人士表示,OLED目前的胜利具有很强的阶段性;液晶的存量优势具有很强的可延续性;更多新技术的创造力具有极大的多元可能性——未来显示唯一不具有疑问的则是“自发光体系”的长期趋势。
或者说,现在还不是轻言“谁替代谁”的时候:事实上,结构性市场的此消彼长。5英寸为代表的手机液晶显示萎缩了,但是65+以上代表的大尺寸液晶TV却在爆发。也许,OLED未来得及彻底替代液晶显示,就已经诞生替代OLED的新技术,比如印刷QLED产品!历史上,PDP等离子和背投电视都准备替代CRT电视,但是结局却是这三个都成了液晶的手下败将——显示技术路线之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情不是没发生过。OLED是螳螂还是黄雀,还需要更多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