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矛盾为何会走向激化?

1.jpeg

随着电商渠道的崛起和深入推进,线下渠道成为被冲击和解构最为严重的地方。

  7月8日,第25届中国(广州)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开展首日,C位出展的欧派家居展台上演经销商“过激维权”一幕,一韩姓男子因其经营公司与该品牌合作终止而产生的财务纠纷未能达成一致,进而“持械自挟,大闹展台”。

  是非自有相关部门裁定,这里姑且不论。但近年来,在价值链上合作的厂商双方,随着市场进入盘整期,本应同舟共济的面对,却多了些同床异梦,乃至同室操戈。

  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这样的怪圈一直在家电行业上演,成了解不开的死循环。究其原因,双方发展不同步、诉求不一致、利益分配不均,都能作为导火索。但同时,往根源上追溯,契约精神的淡漠,成为导致这一切后果的罪魁祸首。

  这里的所谓“契约精神”淡漠说的不仅是遵守契约与否,而是在签署合作合同时,就因各种原因(如急于合作、双方地位悬殊等)使得合同本身缺乏公平精神或未能考虑到长远发展以及妥善的退出机制。

  近十年来,随着电商渠道的崛起和深入推进,线下渠道成为被冲击和解构最为严重的地方。尤其对一些“即插即用型”的家电品类,渠道的价值在企业眼里更是被近似无视。需要安装售后的品类,也在电商冲击和厂家直营的调整策略之下,原有的经销商被迫不断退守。

  更进一步,即便是仍旧保持合作,但在发展这一主题上,厂商双方之间很难做到百分百步调一致。长远和现实、整体和局部,双方的立场不同,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取舍,这就揭示了一个不那么“正能量”的现实:对于合作的双方而言,“举案齐眉”式的融洽一般都很短暂,磨合与博弈才是主旋律。

  纷争发生时,单个、分散的代理商,根本无法与总部对抗。也因此,除了各种屡见不鲜的过激行为,日常的各种消极对抗和腹诽则是一直存在。纵观家电行业近二十年来出现的厂商关于合作方面的纷争,有场面上的主动方,但无一例外的是,没有真正的赢家。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能不能彻底杜绝最终两败俱伤的不欢而散?答案是,理论上能,现实中难。只要有人的存在,自我保护的立场占位,就会生发出各种与白纸黑字相冲突的理由和借口。

  但即便如此,一份合法的契约,还是双方利益的最佳保障。如果能在合法之上,再多些合理、合情的前瞻安排,就更好了。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19:45
下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