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又现造假事件 公司负责人鞠躬道歉
沉溺于过去技术进步带来的辉煌,让日本制造业仿佛逐渐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当中。
日剧《半泽直树》的开篇,就是半泽直树成功为一家濒临倒闭的工厂申请了一笔贷款,其中穿插着半泽直树的童年回忆,以及一枚象征着日本制造业“工匠精神”的螺丝钉。然而讽刺的是,上演《半泽直树》中“土下座”名场面的却不是银行的高层,而是制造企业的高层。
这已经形成了另一种另类戏剧场面,一群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整齐站在白色桌布铺就的桌子后面,面对着无数的闪光灯以及摄像头,弯着90°腰,嘴里不断地说着对不起。而他们需要向公众道歉的事件是“造假”。一个因为“工匠精神”而骄傲的民族,却时常上演着造假-道歉的戏码。让“工匠精神”这个词汇充满了戏谑的意味。
其中不乏大企业的身影。1月12日,日本制造业知名品牌松下集团旗下一家子公司承认,在申请产品品质认证时存在数据造假等违规行为,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2日,松下集团旗下从事电子零部件业务的松下工业公司负责人在记者会上鞠躬道歉,承认存在篡改测试数据等违规行为。
并非孤例
央视财经报道,松下工业对用于汽车、家电等产品的电子零部件材料,在阻燃性也就是材料的抗燃烧特性的方面进行了数据造假。其中部分违规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共涉及该公司位于日本国内外的7家工厂,违规产品种类多达52种,客户公司在全球累计达到约400家。松下工业方面称,不会对违规产品进行召回,也不会停止出货,原因是相关产品没有发现故障。
事实上,这并非近期唯一公开报道的造假事件。12月20日,有媒体曝光丰田汽车旗下的大发工业存在长达30多年的安全测试数据造假丑闻。事发后,大发工业迅速公布第三方调查结果,确定涉事车型达64款,违规操作高达174项。丰田汽车也紧急召回超过100万辆有问题车辆,并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道歉。同样的,大发工业的造假丑闻还可以追溯到30年前。
据了解,主要问题集中在安全气囊控制单元测试上,大发工业使用与实际生产销售的产品不同的测试部件进行数据修改,试图绕过官方安全评测。日本另一家汽车公司本田,此前也发现供应商高田气囊存在故意篡改测试数据的行为。
造假似乎成为了常见事件,2022年日本三菱电机承认其生产的变压器存在检验数据造假问题。三菱电机称,此次涉及的近3400台变压器被出售到日本国内外,其中包括日本的铁路公司以及运行中的核电站。而据日媒报道,此次变压器检验数据造假事件至少涉及9家日本核电站。
事件的前一年,日本日立集团子公司日立金属发布英铁车厢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该公司质检数据造假至少存在30年,波及1952家全球企业,问题产品或流入中国市场。
影响最严重的,还要数到被形容为“动摇日本制造”的“神户冲击”事件,2017年,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被曝出存在数据造假的问题,随后神户制钢所承认违反合同篡改了强度和尺寸等质量数据。
日本制造业遭受冲击
近几年来,日本制造业的存在感大不如前。在《日本沉没》中,充当中日美谈判筹码的丰田,一度是日本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代表,但在中国市场却遭遇中国汽车品牌的冲击。据悉,一汽丰田在去年零售800018辆,同比增长4.1%;而广汽丰田在去年累计销量901027台,环比2022年的100.5万台下降了10.34%。
而在家电板块,松下、东芝、日立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消退。东芝在2015年被爆出长达7年的财务造假事件之后,企业形象一落千丈,导致2016财年出现重大亏损,亏损金额达到9657亿美元。从2016年开始,东芝可以说是一路滑坡,近年来到处寻求收购未果,最终在私募股权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牵头的要约收购下,完成私有化退市。
有观点认为,日本制造业的退潮,除了因为造假事件频发之外,更关键的原因是其没有跟上全球制造业的新浪潮。尽管造假事件使“工匠精神”成为了一种笑话,但对“制造”过于执着,使其在竞争中失去了优势。
JDI曾经作为苹果手机液晶屏的供应商而一度辉煌,但在行业集体转向OLED的过程中逐渐掉队,连续8年陷入赤字而不得不频繁出售资产自救。
另一家面板厂夏普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在被富士康收购之后,并未迎来曙光,而遭遇了一系列业务整合带来的信任问题。日经中文网此前曾经报道,夏普内部对富士康的战略布局颇有微词。鸿海把有望与纯电动汽车产生乘积效应的领域视为增长支柱,这让生产白色家电、电视、智能手机的夏普在鸿海的布局中边缘化。
夏普和JDI一样没有及时转向OLED,而不断在液晶面板产业上加码的决策受到质疑。在电视液晶面板需求恶化的背景下,夏普未能及时转向OLED,反而耗资3亿美元大举收购SDP。此举引发股东质疑,并成为了夏普业绩亏损的根源。
分析人士认为,上世纪二战过后,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制造业一度迎来了蓬勃发展,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日本制造”的名号以及其“工匠精神”的形象也逐渐传播开来,加之日本企业擅长的商业营销手段,日本制造的产品自然而然带上了“光环”。然而,无法摆脱战后复兴的制造业神话,沉溺于过去技术进步带来的辉煌,让日本制造业仿佛逐渐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