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联创沈亚楠再创业,家装产品化机会来了?
沈亚楠于2023年6月从理想汽车完全脱身,开始投入到新创业项目中。
日前,智能住宅品牌Habit@ 栖息地宣布完成天使轮、Pre-A轮融资,累计金额6.53亿元。其中,Pre-A 轮由理想汽车领投,石头科技、新北科创基金等投资方跟投。该轮融资将被用于智能住宅产品研发、数字设计系统研发以及全国交付基础设施布局。
栖息地创始人、CEO沈亚楠因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的身份此前被外界熟知。2015年,沈亚楠和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一拍即合,成为了理想汽车的2号员工。加入理想汽车之后,作为总裁的沈亚楠负责公司整体商业策略以及业务运营,职责涵盖销售、售后服务、海外、供应链、制造、质量以及充电网络等,除了研发和技术外,沈亚楠几乎操盘理想汽车的全部业务。在理想汽车此前的五大高管中,李想、李铁、沈亚楠是比较核心的创业三人组。
2022年12月9日,理想汽车宣布沈亚楠辞任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以及集团其他职务。经过半年时间的交接后,沈亚楠于2023年6月从理想汽车完全脱身,开始投入到新创业项目中。
在Habit@ 栖息宣布本轮融资前,沈亚楠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他表示,“过去很多年,装修类似于在中关村攒电脑,不具备规模效应,将家装打造成为产品,是这个行业最大的机会。”
以下是采访内容整理:
21财经:从造车到装修两个行业跨度挺大,是什么原因关注到装修这个行业的?
沈亚楠:我的房子是2021年装修的,结果非常不满意,可能平时工作比较忙可能就算了。2022年初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小手术在家躺着,但在家待的时间越长看着家里的装修就越愤怒。理想汽车的使命是创造移动幸福的家,现在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让消费者的体验很好了,但相比每天只待一个小时的车,我们的家每天要待10小时,但是却没能有非常好的体验。上一次装修房子是在2007年,14年过去了装修行业似乎没有什么变化。所以这次创业也是“创造幸福的家”的使命延续,重新出发的初衷没有改变。
21财经:让你不满意的地方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沈亚楠:对于装修,消费者无一例外地心怀不信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做各种防坑攻略,在经历一场装修后,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诞生一个防坑专家。
这些不信任可以归因为4个不确定。第一,是效果不确定,装修公司只给效果图,不知道真实装修后的细节,过程中买的材料也不清楚;第二,是预算不确定,没有完整清晰的项目费用表,还有装修公司会恶意增项;第三,是交付时间不确定。最后,是服务质量不确定,装完的房子没有保质期、维护期,品质取决于你的工头人品。
21财经:给消费者带来这些痛点的原因是什么?
沈亚楠:家装行业目前缺乏规模效应,处在“大行业小公司”的状态。类似过去在中关村攒电脑,咱们去海龙大厦,小哥让你购买CPU、机箱、硬盘主板等,挑完了,他们给你直接攒起来,组装完毕,一台电脑就完成了。
如今买电脑都是整机购买,已经完全实现规模效应,但家装行业规模效应还没有实现,就像是传统的裁缝行业装修公司很接近于裁缝,将已经成熟的材料,像柜子、地板、辅材、瓷砖等拼在一起。在服装制造业还没有产品化之前,完全无法解决规模效应的问题。
21财经:所以产品化是你看到家装行业的机会?
沈亚楠:对,和买电脑一样,将装修打造成为产品,是这个行业最大的机会。只有卖产品才能获得规模效应,才能进一步去做品牌。如果是攒电脑式的装修,最后的产品是由设计师和工长交付的,他们的自由度很高,确实没法保证用户体验。
栖息地真正想实现的,是家装行业的攒电脑到笔记本电脑的迭代。也就是说,将海龙大厦攒电脑的松散商业模式,升级为更类似于购买笔记本电脑,具备一站式选品、售后、有良好服务体验的商业模式。
参考美国市场,家装是以零售业态存在的,但本质上也是产品公司。比如美国装修零售商The Home Depot,看似是个零售公司,其实卖的东西一大半都是他自己的产品,是一个产品公司。The Home Depot占有美国家居零售市场的28%,最新市值为3300亿美元。
21财经:怎样能让家装产品化?
沈亚楠:做产品有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创造价值;第二个方面,价值传递;第三个方面,价值交付。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创造,所有的事都要回归到消费者的利益。当一个房子需要更多的设备和功能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就需要集成化和高密度的设计,就需要有研发的助力。
在北京,栖息地集结了户型、智能、设计和数字化等研发中心,共同推动智能住宅产品的创新。家的每一部分——从设计到装修,从家电到智能设备——都应和谐统一,不再孤立看待每一个功能,而是将居住体验作为产品研发的核心。
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改善会有诸多需求,比如在家庭设备和功能需求方面,需要加装新风系统、加湿器、软水系统等。再比如,消费者对家庭生活场景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需要家庭影院、智能厨房等。实现这些目标,最好有一套简约的操作系统。栖息地通过便捷的交互方式来联动控制:通过自研五合一面板,实现灯光、新风、空调、地暖和窗帘的五合一智控;同时,室内温度、湿度、PM2.5、PM10、CO₂等五项数据可以一屏显示;面板还可以和栖息地App实现数据同步。
另外在装修过程中,消费者需要与各种中间商进行交易,其中一部分费用用于购买中间商在产品选择、推荐和销售过程中提供的服务。且消费者经常是在缺乏完整方案和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做选择,采购中可能产生一些不够理性的费用。当消费者购买完整产品的时候,中间商就减少了,成本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得到的产品也会是高品质的。
21财经:现在房地产行业处在低迷期,家装行业是否会受到影响?
沈亚楠:之前中国房子是投资品。假如你有1000 万,大概率会用990万买房子,剩下10万块钱装修。因为你预期房子会涨价,持有一段时间就会卖掉,所以不会花费很大去装修。但现在房子从投资属性变回了居住属性。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城区的新房已经很少了,这时候很多人开始想改善居住体验,未来长一段时间中国城市核心区居民的居住改善就是二次装修。
一次装修到二次装修间隔10年到15 年,以北京为例,目前有900万套房子,15年装一次,理论上每年应该有60万套房子装修。但北京实际上每年只有20万套在装修,每年的装修率不超过3%。现在,整个市场的需求是堰塞湖状态,而且面积越来越大,基本就要到顶了。
21财经:栖息地的目标客户群体是哪些?
沈亚楠:我们服务的第一批客户,是中国核心城市的家庭。中国城市家庭,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基本上三房两卫是最主流的户型,这也是很多人的终极住宅。面向的市场和造车时是差不多的,年收入35万以上的中高收入家庭。这样的家庭在中国有3500万左右,假设每年有7%的家庭装修房子,算下来有200多万户家庭。
21财经:对于家装行业未来的发展,如何看待的?
沈亚楠:装修改善不是这件事的终局,只是这件事的前奏。有了居住属性之后会延伸出智能属性,因为大家的共识是下一代的智能生态是基于空间的自然交互。目前来看,三维空间的交互无非三种终端,一种是移动的三维空间——车;第二种是虚拟的三维智能终端——Apple Vision Pro为代表;第三种是人们交互时间最长,也是最重要的终端——家。但单个的音箱、空调、电视并不能算智能终端,而是应该把家整体当做一个完整的智能终端。
21财经:相比起造车,这次的创业有哪些挑战?
沈亚楠:刚开始觉得家装肯定会比造车难度低很多。从零件数量上来看,一辆车大约17000个零部件来整合,而装修房子,2000多个零部件就很可以了。
但实际上真正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发现会比想象中更难一些。因为汽车产业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整个产业链已经十分完善了,所以当你提出一个需求基本都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另一方面过去几十年,汽车行业培养出了非常多的研发、制造方面的人才。但是家装行业不一样,供应链基础不好,需要自研以及与外部供应商的合作联合研发。从人才上来看,大部分设计师你让他为一套房子做设计没问题,但是能把方案抽象成能适配到每个家庭的方案的人才并不多。
21财经:第二次创业,心理上有什么变化?
沈亚楠:理想汽车是我第一次创业,从李想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公司从0到1怎么去管理,怎么定义产品策略等等很多细节上的东西,但做重要的还是心力的提升。在理想的创业过程中觉得一路都是走独木桥,每个星期都觉得公司要倒闭了,但是总能一次又一次扛过去。现在创业每天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到那时有过之前的创业经历,知道创业天塌下来是每天都发生的事儿,也不会太过于焦虑了。如果没有理想汽车的创业,这次创业绝对不是现在这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