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拿对华关税做文章,中国家电影响几何?
从中美竞争的角度来看,家电产品的优先级并不靠前。
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对华贸易政策再度成为了大选候选人辩论的核心。这让不少家电行业内人士担忧,中国家电对美出口将进一步受到限制。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中美贸易冲突浮上水面,美国政府接连发布了对华加征关税清单。其中家用电器以及电子设备进入第二批征税清单,并在2019年5月10日正式生效。中国家电对美出口关税被提升到25%。
尽管至今为止,中国家电对美出口关税仍然维持不变,但却加快了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建厂的步伐,其中越南、泰国,墨西哥等地成为了本轮中国家电产能出海的主要目的地。中国家电摇身一变,成为了墨西哥制造以及东南亚制造,得以规避进入美国市场的高额关税,维持一定的竞争力。
然而,今年的美国大选继续为中美贸易增加变数。其中特朗普2.0时代是否会到来,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据了解,特朗普团队仍然将对华关税政策作为重要的竞选工具,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将进一步提升对华进口关税到60%。
与此同时,特朗普团队还关注到了中国制造业借道东南亚、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的情况,在近期表示要对在墨西哥建厂并出口到美国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征收200%关税。尽管家电产业并未受到特朗普的重点关注,但仍然引发了中国家电企业的担忧。
为了规避美国针对中国家电的高额关税,不少中国企业依托美墨加协定,将制造环节转移到墨西哥。如果相关的“漏洞”被封堵,中国家电产品将直面出口美国的关税压力。据了解,目前包括海尔、美的、TCL、创维、比依股份、万宝、黄石东贝等越来越多中国家电产业链企业在墨西哥投资建厂,很有可能在特朗普当选之后,受到重大影响。
影响几何?
从中美竞争的角度来看,家电产品的优先级并不靠前。在特朗普的第一次任期中,美国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的口号,汽车工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本届美国大选中,特朗普的的发言普遍针对中国的汽车产业。其中包括200%关税的目标,针对的主要是在墨西哥建厂的中国汽车企业。
不过,如果特朗普成功在这一次美国大选中获胜,那么中美贸易冲突升级的可能性不小,特朗普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商品的对美出口的关税。有国泰君安的研报指出,此前由于对中国依赖度高,家电部分品类并未作为美国主要加关税对象,但经历2018~2024年的产能外迁,目前海外各品类已有足够的替代产能,所以不排除后续关税继续加征。
这意味着,美国方面可能会针对中国本土生产的家电加征更高的关税,但对海外生产的中国家电仍然维持原来的态度。事实上,自中美贸易战开始以来,中国大家电就加快了产能出海的步伐,中国家电的海外产能已经基本能够满足美国对家电的消费需求。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大家电产品在全球的比重过大,美国无法完全摆脱对中国大家电产品的依赖。以空调为例,中国家用空调产能已经占全球产能的80%以上,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想要寻求中国空调产品的替代品存在一定的难度。
不过针对依赖程度较低的清洁家电、厨房小家电等品类的自主品牌,有可能成为较早加征关税的目标。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我国小家电在美国的业务主要以代工为主,最终的关税承担者是品牌方。从利润的角度来看影响不大,但可能会影响品牌商的订单意向。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目前全球家电产业正在呈现出西退东进的局面。中国家电在全球的地位不断提升,而美国本土的家电品牌的影响力则在持续下降。其中包括了美国第一大家电品牌惠而浦。在全球的连番失利,让惠而浦已经萌生了退意。据了解,惠而浦正在逐步退出除美国外的其他市场。其中惠而浦中国已经被出售给格兰仕。与此同时,德国的博世也正在计划收购惠而浦在美国本土的业务。
这意味着,在家电业务上,美国与中国的交叉点正在减少。
怎么做?
不过,美国政府彻底封堵中国家电企业规避关税的“漏洞”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尽管在墨西哥投资建厂可以规避美国对华的高额关税,但在墨中资企业仍面临美国二级制裁的风险。迫于美国压力,墨西哥于2023年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共392个与墨西哥没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的进口商品提高了5%至25%的关税,其中,对从中国进口的钢材加征高达80%的关税。
因此,家电企业未来很有可能会进一步调整海外供应链的布局,其中包括了家电上下游产业链的进一步转移。据了解,目前家电龙头企业正在加速海外产研销一体化布局。对于龙头企业来说,除了规避关税之外,产业链的进一步转移也有助于推进品牌全球化的战略目标。
在极端的情况,部分家电企业也很有可能被动放弃美国市场。有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美国对中国制造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不断提升(现已高达100%),我国已实质上退出了这一市场。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美出口新能源汽车数量锐减至1.25万辆,仅占国内汽车出口总量的0.3%。
此外,有分析机构表示,如若后续对产品产地及上游零部件溯源要求更严格,部分公司存在美国建厂的可能性。只是考虑到制造成本和营商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大部分公司对美国建厂都仍持观望态度,极端情况发生时再做进一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