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雷军再“较劲”,格力小米或燃“新战火”?

1.jpeg

狭路相逢勇者胜,董明珠和雷军的较量还在继续。

  2013年,董明珠和雷军以格力和小米双方5年营收打赌,最终以格力电器微弱优势胜出。将目光回到今天,小米不仅在汽车业务上高速发展,小米SU7大获成功,在家电领域,小米也在不断往“核心腹地”——以空调为代表的白电方面“猛攻”。而作为家电企业龙头,格力电器自然也不会就此止步,这次,在“造车”赛场上,似乎又要燃起“新战火”。

  格力再加码

  天眼查APP显示,日前,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钟成堡,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人民币。信息显示,公司经营范围含汽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工业机器人制造,工业机器人销售等。股权全景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上海捷英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格力电器旗下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消息一出,如同石头投进平静的湖面,顿时掀起层层涟漪。不少人分析认为,这或许意味着董明珠的跨界造车之路又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联系之前,格力智能装备方面曾表示,已为全球多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提供装备支持。

  而在今年8月,格力电器控股子公司盾安环境发布公告,公司已完成收购上海大创62.95%股权的交易,交易作价2.15亿元,并向上海大创增资3000万元。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持有上海大创65.95%股权,上海大创已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盾安环境表示,此次收购将有助于盾安环境快速完善其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的产品线,并提升产品的单车价值量。同时,上海大创已获得包括长城、长安等多家知名整车厂商的定点认可。

  资料显示,盾安环境主营业务分为制冷配件业务及制冷设备业务、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业务两大板块。此前入主盾安环境时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格力试图切入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重要举措。

  从目前来看,格力电器走的仍然是从零部件切入的道路,相比去整车制造,从零部件切入风险更低,更加稳定,而工业机器人能够进一步赋能汽车零部件加工、以及家电制造,实现业务上的协同。也有分析指出,格力正在通过这样的方式,为格力钛的长期发展铺设道路,通过将资源整合,未来实现从零部件供应到整车制造的全面转型。

  “坚决不后悔”

  董明珠造车的故事,一直以来都充满着故事性和话题性。

  2016年,看好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的董明珠力推格力电器收购银隆新能源,计划以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公司,意图通过银隆的新能源电池技术切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然而该提案遭到了格力中小股东们的集体反对,对此董明珠十分不满,在当年的2016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董明珠甚至痛批股东鼠目寸光,只看眼前三分地,并表示一定要做新能源汽车。

  随后,董明珠以个人名义投资银隆新能源,并拉上了王健林和刘强东,出资30亿入股银隆新能源,并在随后两次向银隆增资,成为银隆的第二大股东。在董明珠的大力支持下,银隆迅速扩张,在多地建立厂房,然而,好景不长,2018年,银隆被曝出拖欠货款、多条生产线停工、产业园遭法院查封等多个丑闻,其公司创始人、原董事长魏银仓和前高管孙国华,涉嫌通过不法手段,侵占公司利益超过10亿元,一度陷入舆论漩涡,这也导致银隆业务“急刹车”。对此,董明珠也不得不承认:“加入银隆,后期才知道银隆的窟窿到底有多大,过去一年确实很辛苦。”但是她表示自己坚决不后悔,觉得很值得。

  2020年,银隆股份被拍卖,但成交数寥寥。2021年9月,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公司以司法拍卖的方式获得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30.47%的股权,至此,董明珠真正将银隆收于麾下,银隆也正式改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对此,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强调,“这个企业技术是绝对没问题的,如果没收购,现在格力的光储空产品是做不到的。很多海外国家指名,一定要用碳酸锂电池。而且,汽车给我们增加了一个通道,拉长产业链,汽车空调,压缩机,电机,电容等等。虽然格力钛现在很困难,但也没有暴雷。这个坑太大了,填平需要一定时间。”在董明珠看来,格力钛的未来增长空间还很大,“曙光就在前面。”2023年底,格力电器再加码,超10亿增持格力钛持股至72.47%。

  格力电器半年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总收入1002.87亿元,同比增长0.5%;归母净利润141.36亿元,同比增长11.54%。其中,格力电器空调业务上半年的收入达到779.61亿元,同比增长11.38%,占营业收入比重升至78.14%,同比增长7.6个百分点,但绿色能源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下滑了31.84%,仅为19.87亿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家电市场增长触及天花板的情况下,多元化已经成为了一众家电企业的必选题,而从目前来看,虽然格力多元化尝试广泛,但从市场表现来看,除了作为主业务的空调,格力其他品类基本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市场发展来看,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新能源和智能制造成为了新的风口,对于格力来说,汽车赛道不仅是对现有业务的延展,寻找新增长点的关键,更是为了能在未来的产业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必要之举。

  家电造车“两开花”?

  将镜头转向小米,从最近的表现来看,小米汽车可谓势头凶猛。

  雷军日前透露,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期间,小米SU7锁单超过了6000辆。同时,雷军也宣布了十月的冲刺目标:生产2万辆,并交付2万辆。资料显示,小米SU7此前已经实现连续4个月突破1万辆,小米汽车预计11月提前完成全年10万台交付目标,并且全年冲刺12万辆。乘联会发布的9月乘用车主力厂商新能源批发销量数据显示,小米汽车9月批发销量预估为13500辆。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小米SU7能够在10月份达成2万台的交付成就,那么就意味着它将超过特斯拉Model 3.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电动车型之一。

  今年3月底,小米在汽车发布会上正式公布了其首款量产智能电动汽车——小米SU7.甫一登场变吸引了众多目光。小米集团半年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643.95亿元,同比增长29.6%,经调整净利润为126.66亿元,同比增长51.3%。其中二季度营收889亿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51.0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62亿,增长20.1%,其中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收入达到64亿元。雷军表示,智能汽车等创新业务交付提速,全年10万辆交付目标预计11月完成。第二季度交付27307辆,收入64亿,毛利率15.4%;亏损18亿,亏损原因是还在高投入阶段,在毛利率方面,小米在二季度智能电动车等创新业务的毛利率为15.4%,远高于许多造车新势力,对此这样的成绩,雷军表示,这是小米历史上最出色的季报,并感谢大家的支持。

  高盛在此前研报中表示,小米SU7凭借其行业领先的智能系统以及生态优势,已展现出成为中国最畅销的高端电动轿车之一的潜力。预计SU7将成为中国销量前三的高端轿车型号之一,平均每月销量超过1万辆。高盛还预计,小米汽车将在2028年实现盈利。

  不止在汽车领域势头旺盛,小米在白电领域也在不断发力。财报显示,小米大家电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8.7%,其中空调产品出货量超33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40%;冰箱产品出货量超6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25%;洗衣机产品出货量超4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30%。

  在今年618大促中,京东平台《家电竞速榜》显示,全品类累积成交额TOP10品牌前三分别为美的、海尔、格力,小米排行全品类累积成交额榜单第四。在空调方面,格力、美的、小米分别位居前三位,家电趋势单品榜新风空调累计榜单中,小米空调占据了TOP10中的三席,分别排名第二、第三和第七。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还出现了关于格力和小米空调销量争议的小插曲,起因是一篇文章所造成的乌龙,董明珠在2023年股东大会上表示,“最近网上编造的谣言较多,我们不断在打假。小米说自己(空调)第一名,全靠别的厂家做产品,你的技术是什么?谁是第一,消费者心里有杆秤。”随后,雷军回应表示:“我们没有人,也没有在任何场合说我们米家空调第一。米家空调进步非常快,销量增长也很快。我仔细查了一下,今年上半年我们排第四,我们和格力的差距还很远,所以意味着我们的进步空间还很大,我们要继续向格力学习。我觉得米家空调进步这么快,首先是因为产品好,定价厚道,而且服务提升很快。”

  资料显示,2023年,格力家用空调内销达到2979万台,同比增长4.05%。而小米空调销量则为440万台。从体量上来看,双方仍有不小的距离。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小米白电的高增速的前提是较小的基数,但也表明小米的白电业务板块正在成长,从手机行业带过来的互联网基因,让小米家电产品更容易契合年轻人所需,此外,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态将会成为小米家电的优势之一。

  从家电赛道到造车赛道,格力和小米不断碰撞出火花,在笔者看来,良性竞争可以促进双方发展,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企业在寻求到新增长的同时,促使两家公司不断前进。从目前来看,格力和小米的下半场比拼才刚刚开始。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24日 23:18
下一篇 2024年11月24日 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