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数字金融反诈峰会在清华召开:风控要与变化相适配
紫金财经4月23日消息当前,数字化浪潮方兴未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创新助推金融业变革升级,迸发出无限生机活力。同时,针对金融产品的诈骗手段也不断“变异”,如何在数据保护
紫金财经4月23日消息 当前,数字化浪潮方兴未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创新助推金融业变革升级,迸发出无限生机活力。同时,针对金融产品的诈骗手段也不断“变异”,如何在数据保护规范的前提下打击金融诈骗?如何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同时发力金融科技创新?
4月21日,2021首届数字金融反诈峰会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隆重举行, 此次峰会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数字金融工作委员会、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银联数据、新网银行携手主办。来自国内金融领域的顶尖风险专家、金融机构从业者汇聚一堂,围绕着 “数字金融反诈”“金融数据安全共享”“金融业务线上化风控”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关于开展金融犯罪打击处理工作,中央已出台了各项政策,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次峰会响应中央号召,是联合业界和学界的专家自发组织的一次讨论,旨在共同探讨金融欺诈的破局之道,为金融市场生态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献计献策。
金融反诈需聚合各行业力量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清华经管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平表示,近几年,数字技术与金融的融合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逆的潮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然而,“有光的地方总有影子”,伴随数字金融发展、升级,各种新型金融欺诈手段层出不穷,这不仅不利于数字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也对传统金融业务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一面是打击金融诈骗的迫在眉睫,一面是数据保护规范的日趋严谨,以合规数据为矛,攻金融诈骗之盾,是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对此,公安部打电诈专家、公安部特聘刑侦信息化专家、国家反诈中心断资金专班负责人杨琛从事前、事中和事后角度,为金融行业风险管控出谋划策:事先源头管控,对于客户相关身份识别应落实到实处,事中建立一套针对新型犯罪的风控模型,事后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真正起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数字金融论坛主席、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指出,“如果说金融的故事就是一部技术的故事,那么反欺诈一直是这部技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金融当然必须包含反欺诈的技术,而且必须不断破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魔咒。破解方案是一浩繁系统工程,就技术而言,须包含相关金融交易信息的标准化、数字化、线上化、征信化、区链化、共享化与智能化。”
工信部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数字金融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吴震介绍了团队在金融反诈和金融风控方面的探索,阐述了基于大数据的金融风控技术和反诈技术的相关研究。目前,研究工作正积极开展中,后续相应的配套工作仍将持续进行。
新网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官徐志华从业务实践角度,分享了新网银行在数字信贷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真实诈骗案例,细致讲解新网银行的技术解决之道。为了保护客户的账号安全,新网银行在前端使用了高安全性的活体检测技术,在后端对影像做多重分析和校验,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算法所构建的人工智能去识别每一笔放款是否处在电信诈骗状态,进而采取相应举措。“没有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当前的技术不能解决的难题。”徐志华认为,未来需要聚合全行业的力量,运用更多的技术,共同处理金融反诈问题。
为解决以上行业痛点问题,新网银行牵手银联数据共同提出了实时多头联盟方案。该联盟旨在联合同业机构,共建共享一个安全合规、优势互补的实时多头平台:通过多方安全计算技术实现用户隐私数据不出库的情况下共债信息的安全共享,着力为金融诈骗问题提供新方案。
实时多头平台是在监管指导下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项目,于2020年11月6日正式上线。平台推出后,已先后荣获了“2020年度金融科技产品创新突出贡献奖”和“2020年度隐私计算优秀案例”。目前使用该平台的金融机构超100家,洽谈中的机构超30家,平台日均计算次数超60万次,平台日均密钥生成个数超10万个。
银联数据副总裁洪宇高表示,银联数据深耕信用卡发卡外包市场18年,深刻理解金融行业对于在依法合规、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强风险数据共享的迫切需求。去年11月,银联数据联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咨询公司、行业协会、产业链企业等202家产业各方,共同发起成立了“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为服务众多成员单位信息共享、风险控制的需求,银联数据携手联盟成员单位新网银行、建信金科、荣数信息分别探索建设了以防范客户实时多头借贷为目标的实时多头共享平台,以黑名单为对象的信盟链,及以不良资产处置为目标的催收平台,积极推动建立跨机构、跨行业的风险联防联控机制。
光大银行信息科技部数据分析与服务处副处长王瑜分享了光大银行在大数据实践创新方面的一些进展和思考,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守住科技和安全运营的底线,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不断修炼内功,紧跟业务技术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