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赴美IPO,喜马拉雅的成色如何?
(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紫金财经同步转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你觉得,生活中有多少人离不开音频的陪伴?实际上,音频、声音一直存在巨大的需求!
(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紫金财经同步转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你觉得,生活中有多少人离不开音频的陪伴?实际上,音频、声音一直存在巨大的需求!
2016年,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就曾提出“声音经济”的概念,他瞄准的是人们在地铁上、散步、爬山等“非专注时间”,用户可以通过耳朵获取信息,也包括出租车上、家里、店内广播等音频获取信息的场景。
外界之所以对喜马拉雅上市抱有期待,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其被认为是目前在线音频行业当之无愧的独角兽。来自艾媒北极星的数据显示,2021年1月,喜马拉雅的月活跃用户数为7221.6万,对比之下,荔枝为5140.1万、蜻蜓FM为2166.7万。
就在多次的IPO传闻之后,北京时间5月1日,喜马拉雅向美SEC提交首次公开发行(IPO)申请,计划于纽交所上市,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银和中金为联席承销商。
音频市场仍是蓝海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今中国网民在视频上花费的时间差不多已经触顶,但听觉产品和服务的想象空间仍然巨大。据《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网民人均每日刷110分钟短视频,再加上中长视频的人数,视觉产品基本进入存量分配阶段。
而音频的好处无法替代:首先,声音这个载体对比文字和视频,是唯一可以解放双手、解放双眼的载体,只要人类存在、空缺时间存在,就不会缺少声音内容的需要;其次,在声音的需要下,用户粘性普遍较高,这也让“付费订阅”成为水到渠成的选择。
另外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2020年国内在线音频互联网用户渗透率仅为16%,而在线音乐与长/短视频的渗透率分别高达57%、74%。此外,根据中美对比可知,美国在线音频与在线音乐的MAU用户比例为1:1.4,而在国内的比例为1:3.5。原因在于,承载了美国人绝大多数生活场景的汽车,逐渐催化了庞大的车载音频市场。
音频行业,仍然是蓝海并处在高速增长的通道中。据艾媒统计数据显示,2015-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不断增长,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为5.7亿人,预计未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将达到6.9亿人。
音频产品有其独特的属性:每天人们总有 4-6 小时眼睛被占用,比如在洗漱、在路上、在家务、在运动、 在养神、在机械劳作等…而音频用丰富的内容,为人们提供了最方便最贴心的精神产品,填补人们的生活。虽然广播形式古老,但人们愿意为它买单,可谓不声不响,但在生活中分量极重。
此外,当前物质消费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精神、体验消费的空间已经被打开。喜马拉雅所处的位置,正是这样一个商业与人文交汇的十字路口。
我们更进一步来了解用户的收听类型:2021年中国42.3%的在线音频用户偏好收听娱乐内容,35.1%的用户偏好收听知识学习内容,同时生活内容、有声阅读、资讯内容也是在线音频用户偏好收听的主要内容类型。
在5G技术即将来临之际,在线音频行业还将在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下迎来新发展。对此,中投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的收入从2016年的1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3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9.4%,预计到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201亿元,在此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5.8%。
喜马拉雅无疑是这波行业景气通道的受益者。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平均月活为2.503亿,平均月活跃移动付费用户为1390万。
以用户时长计算,2018年到2020年,喜马拉雅移动端用户日均收听时长从平均123分钟增长至141分钟。这一时长已经超过了短视频头部玩家快手。
耳朵经济红火,版权问题突出
根据第三方研报数据,国内网络音频市场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态势,喜马拉雅牢牢占据第一梯队;荔枝、蜻蜓FM等居于第二梯队。2020年,行业第二的“荔枝FM”抢先在纳斯达克上市,拿下“在线音频第一股”。
虽然喜马拉雅在IPO上先失一招,但作为行业翘楚,喜马拉雅无论用户数,还是体量,仍然需要给予足够关注。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成立于2012年,旗下移动客户端“喜马拉雅 APP”于2013年3月上线,目前,喜马拉雅的在线音频服务已经涵盖了用户从-1岁到100岁不同年龄阶段所需要的丰富内容。
从运营模式上来讲,喜马拉雅从PGC、PUGC、UGC等三种模式确保高质量内容持续供给!
很多人睡前离不开德云社相声、名家朗读等都是PGC(专业生产者内容);腰部的PUGC内容(专业用户生产内容)也很受扶持,他们是平台的中坚力量,也是这两年对喜马拉雅营收增长贡献最大的一个群体;尾部的UGC内容(用户生产内容),比如播客、配音、朗读内容等,对喜马拉雅的贡献不容小觑,在2020年整个平台收听时长中占了51.9%,仍有极大的变现可能。
从内容创作的角度来看,2020年喜马拉雅活跃内容创作者达520万人。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平台上已经累积了包含100个品类的2.8亿条音频内容,在2020年,喜马拉雅还向超过16.1万内容创作者和IP合作伙伴分享了接近13亿元的收入分成。
从营收构成来看,目前喜马拉雅已具备多元化的商业变现能力,主要包括付费订阅、广告、直播、教育服务以及其他创新产品和服务。其中,付费订阅作为一个泛内容平台的试金石,在2020年为喜马拉雅贡献超过17亿元的收入,占整体营收的43.3%,且实现了41.3%的较高增速。截至2021年Q1,喜马拉雅移动端付费用户已达1390万人,付费率达13.3%。
此外,广告及直播业务表现不俗,在2020年分别为喜马拉雅贡献了10.7亿元和7.2亿元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3.9%和16.1%。
不过版权问题依然严峻,版权纠纷是横亘在在线音频平台面前的一道鸿沟,喜马拉雅也不例外。4月26日,明白音乐娱乐集团创始人兼CEO王毅表示,喜马拉雅平台未经许可便将旗下音乐作品和作曲者信息更改盗播。
据王毅表示,其公司签约音乐人森水垚的《古老秘境》、《夏天藏着的秘密》等两部作品,被喜马拉雅官方编辑擅自更名为《神秘国度》、《夏天不远了吧》。他还指出,不仅作品名称被更改,作曲人署名也不是森水垚本人。
这起版权纠纷不是个案,天眼查数据显示,喜马拉雅的相关法律诉讼高达1479条,其中,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就有1129条,腾讯、爱奇艺等均因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纠纷等原因,向喜马拉雅提起过诉讼,此外,还有多位知名作家、IP持有方也向喜马拉雅提起过诉讼。
一个可以预见的情况是,随着喜马拉雅的用户和内容资源持续增长,其面临的版权风险将会持续增加。
亏损之下的新方向
可以说,总体上看,喜马拉雅的业绩可圈可点,财务数据中,值得拿出来说的,就是巨额的亏损。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喜马拉雅的营收分别为14.8亿元、26.8亿元、40.5亿元;净亏损分别为7.74亿元、7.73亿元、6.05亿元,三年亏损超过21亿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平台居高不下的收入成本以及高额的营销费用。
从2018年到2021年一季度,成本占总收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0%以上。以2020年为例,喜马拉雅40.5亿营收的背后,是超20亿的成本,以及平台上超16万内容创作者及第三方IP版权方约13亿元的收入分成。
除此之外,喜马拉雅还面临着市场天花板的制约,早就上市的“荔枝”、聚焦专业的“蜻蜓”,当然还有背靠腾讯的“企鹅”的竞争,喜马拉雅这个老大哥想要稳固自己的江山并不容易。
对此,喜马拉雅不断寻求新的方向进行突破!
据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积极进行全场景生态布局,简单而言主要为IoT(物联网)以及V2X两个方向:
IoT(物联网):2017年6月,喜马拉雅推出国内全内容智能AI音箱——小雅,为用户在手机APP之外,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且更具场景化的在线音频内容入口。更进一步,喜马拉雅可以借助小雅音箱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在智能家居领域,通过智能音箱、智能硬件等成功通过IOT方式进入家居生活场景,这使喜马拉雅开启语音交互的新传播时代。
V2X:V2X全称为vehicle to everything,即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主要是车载场景,这是音频平台下一步发展的主战场。
招股书显示,在车载智能终端,喜马拉雅与特斯拉中国、通用、上汽、吉利、比亚迪、蔚来汽车、理想汽车等车厂进行战略合作,截止2021年3月,已经有60多家车企植入了喜马拉雅的车载内容。
喜马拉雅还与阿里巴巴、小米、百度、腾讯、华为、美的等头部企业合作开发更广泛的硬件生态,目前已陆续为华为鸿蒙OS系统交付了3个软件版本。
此外根据招股书的内容,喜马拉雅IPO募集所得资金的30%将用于公司提升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力。其次才是扩大强化公司的内容产品,为内容创作者赋能;营销和品牌推广;以及潜在的战略投资和收购、运营资金和一般性企业用途。
可以看出,喜马拉雅接下来的重点将放在IoT和物联网两个方向,通过内容生态撬开IoT布局,从全场景生态角度出发寻找新增长点。
业内人士指出,音频已存在百余年,但始终未探索出成功的商业模式。喜马拉雅上市后如果突破音频的商业变现困境,扛过这一轮的生态建设期,未来则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站到新的起点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