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全新的中国通史视频节目,会改变孩子学习历史的方式
古人类都会制造陶器吗? 我要怎么才能治理好国家呀? 青铜器都是陪葬品吗?
古人类都会制造陶器吗?
我要怎么才能治理好国家呀?
青铜器都是陪葬品吗?
……
这些古灵精怪的问题都是谁问的?
其实这些问题都来自《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粉丝微信群。
《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又是什么?
简单来说,《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是由假日博物馆针对青少年儿童开发的一套超人气历史课程,这套课程以博物馆馆藏文物为基础,以趣味视频的形式用文物和博物馆来讲述的完整的中国通史,国内首创。
整套视频有七季,两百集,涵盖几十家博物馆,一千多件文物,横跨一万公里距离,纵贯两百万年时间。用博物馆的收藏,讲一部全新的中国通史。规模之大堪比一些经典美剧。
在深入接触假日博物馆团队之前,我早就关注了他们家的公众号(公众号名:“假日博物馆”),并且在微信公众号上买了一些课程。作为消费者,我能看到《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是一套足够我家孩子看一年的大制作,也知道这个系列精致又有趣,尤其是“猫馆长”这个虚拟人物,简直把我家孩子培养成了狂热的历史小粉丝。
但在对假日博物馆有了深度了解以后,我的认知完全被刷新了:这个团队在博物馆教育方面的认识远比我想象的深刻。
在假日博物馆的理念里,教育不是为了界定孩子的智商,而是为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假日博物馆祭出了两大法宝:有趣和系统化。
我们明明知道历史很有趣,却被历史课弄得很无聊;明明历史留下了那么多的遗物、遗迹,却仍然只能从文字中去凭空想象。这对成年人或许没什么,但是对于已经习惯了主要从视频中接受信息的孩子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缺陷,所以,假日博物馆选择以8分钟视频的方式,让孩子能够以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接受知识,与此同时,我们刚刚提到的“猫馆长”——一只优雅又博学的黑猫,整天端着红酒杯在各个时代晃来晃去,偶尔插科打诨,偶尔惊慌失措,已经成了诸多学子眼中“最有趣的灵魂”。
作为一个知识类课程,只提供趣味还远远不够,系统化的脉络才是《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的核心竞争力。假日博物馆之所以选择难度最大的“通史”作为产品切入点,正是看中了通史的通贯性和完整性。只有通史,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实现历史、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多学科的融合,也只有通史,才能把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让无数的知识点变成“有头有尾”的知识网。
作为深耕教育领域多年的宝藏团队,假日博物馆对历史学教育的理解也无出其右。《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兼顾但不限于政治史主线,他们更关注历史上的文明与文化,更关注文明历程与古人的衣食住行,不但呼应了新的史学潮流,也是切合当前历史教育的新方向。
当然,《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除了拥有先进的理念,享受的学术支援更是无比豪华。在学术资源上,假日博物馆与中国国内四十多家顶级博物馆达成了深度合作,整部视频所用文物素材更是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院 、河南省博物院、浙江博物馆、良渚博物院、河北博物院、金沙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新疆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等顶级博物馆中精挑细选。在创作团队上,假日博物馆汇集了20多位行业内专家学者、名校知名教授。《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的每一集,都经过无数次的打磨与返工,两年多下来,文史教授学会了导演,视觉负责人变成了文史专家,团队合作之深入由此可见一斑。
毫无疑问,假日博物馆是一个有梦想的团队,作为立志让博物馆参与到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拥有《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这一门“撒手锏”,在中国史之外,假日博物馆还开发了世界史、艺术史、书法课……一大堆内容,全天候海陆空的产品矩阵,足够包圆每个孩子的童年。
其实早在很多年前,我就常和人争论:博物馆教育的未来究竟在哪里?有人会认为,国内外博物馆不都免费开着门呢,你去看不就好了,但问题是,即便把所有的国宝级陶碗拿到你面前,又有什么意义呢?灰突突的一个“破碗”,不放在展厅里你可能都不会看他一眼;再比如梵高的《向日葵》,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了这幅画“很贵”,也许有些人会感觉这就是一副用了太多黄色颜料的油画。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就在这里。博物馆是汇聚了人类智慧和美的神圣场所,即便它表现的再亲民,骨子里也是神秘的,没有引路人,孩子可能永远也没法领略博物之美。假日博物馆就是要把最专业的博物学知识,变成人人都懂的故事。让文史活起来,让知识更精准。历史再也不用背,专治各种不明白~
这是我如此喜爱假日博物馆的原因,也是我把它推荐给你们的原因。
对了,目前假日博物馆的所有课程都可以在“假日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直接购买和观看,期待你和我一起,在假日博物馆把人类的美和智慧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