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上涨车市分化,新能源车集体涨价还“香”吗?

1.jpeg

(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授权紫金财经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近日,小鹏汽车宣布要涨价,根据说明,3月21日之后,小鹏汽车补贴前的价格将会上涨10100-20000元不等。


(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授权紫金财经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近日,小鹏汽车宣布要涨价,根据说明,3月21日之后,小鹏汽车补贴前的价格将会上涨10100-20000元不等。


除了小鹏以外,近日宣布涨价的还有威马汽车、零跑汽车、几何汽车。


分别来看各车企的公告,零跑汽车对C11全系车型补贴后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3月19日起,豪华版涨价2万元,尊享版和性能版分别涨价3万元;3月19日起,几何 A Pro、几何 C、EX3几款车型涨价3000-7000元不等;威马汽车对旗下产品进行了调价,上调幅度为7000-26000元不等,3月28日起实施。


实际上,这已经是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新能源车的第二波涨价潮,在2021年底到2022年2月中旬这段时间里,特斯拉、蔚来、小鹏、比亚迪、一汽-大众、上汽荣威、沃尔沃等16家车企都对产品售价进行了调整,涨价幅度在1000元-21088元之间。


按照行业内人士的解释,导致这两次涨价潮的“罪魁祸首”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且原材料的涨价潮可能还会持续。理想汽车CEO李想认为,“二季度电池成本上涨的幅度非常离谱”。


这次的涨价潮虽然让部分准备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不满,但鉴于油价也在节节攀升,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比较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不过近期新能源车企纷纷调价,也暴露出相关产业依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构性产能过剩


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据相关报道,从2015年至2021年12月,我国新能源产销量已经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


行业前景广阔,不仅吸引了众多资本的进入,还引来了一众互联网大厂的入局,近些年来,百度、小米、华为等互联网企业纷纷官宣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不仅如此,受到行业趋势以及减排宣言的影响,传统车企也加速转型,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投产。


在资本的热捧下,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迎来新高点。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占新车销售比例跃升至13.4%,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至784万辆,占我国汽车总量的2.6%,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一半左右。


具体来看,纯电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94.2万辆和291.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0.1万辆和60.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1.3倍和1.4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均为0.2万辆,同比皆增长。


然而,新能源车汽车产销量增长的背后,却潜藏着行业的痛点——结构性产能过剩。


在汽车行业里,产能利用率是衡量是否产能过剩的指标,一般来说,产能利用率在79%-83%之间的属于正常水平,产能利用率超过90%是产能不足,低于79%则可能存在产能过剩。


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的一大问题就是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售332.6万辆,而新能源乘用车的专用产能已经有569.5万辆,产能利用率约为58.4%。目前还有约1046万辆在建产能将要投产,这些产能主要来自于新能源车企。


从整体上看,2021年有11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高于100%,基本上是已经开足三班制,休息日还得适当加班。11家企业中,有6家是外资在中国的独资或合资企业,5家是本地企业。


得益于2021年新能源市场红利,有4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超过100%,当中包括特斯拉。产能利用率在80%-100%之间车企有8家,其中3家是新能源车企。


基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产能利用率超过80%,保持在正常以上水平的新能源车企仅7家,剩下大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截至2021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数量有198家,也就是说,新能源车企中产能正常水平以上的比例仅3.5%,产能过剩的企业比例高达96.5%。而这些产能过剩的新能源车企普遍规模小,销量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更进一步来看,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赛迪研究院认为,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预计可达3661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预计为530万辆。以此计算,届时产能利用率仍将位于14.47%的低位。


如不对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加以引导,这种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问题将会阻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不利于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市场竞争激烈


虽然新能源汽车行业现在是一片蓝海,但随着进入赛道的玩家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


根据企查查的数据,近3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注册量增长迅速,现存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达45.2万家。2019年新增5.2万家,同比增长0.89%;2020年新开8.5万家,同比增长62.83%;2021年新增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18.0万家,同比增长111.63%,增速逐年递增。


虽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数量激增,但是新能源汽车在汽车保有量的大盘子中占比不高。根据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的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784万辆,占我国汽车总量的2.6%。


虽然受到“零排放”汽车宣言以及禁售燃油车时间表的影响,但2021年传统燃油车销量自然呈现增长态势。


金联创数据显示,2021年传统汽车销量完成2627.5万辆,同比增长3.88%。对比2021年新能源汽车352.1万辆的销量可以看出来,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仅为传统汽车销量的13.4%,国内市场主要还是被传统燃油车占据。


这么多的新能源车企,实际上都在抢食2.6%的市场份额。虽然这个份额在未来会有所增加,但对应庞大的新能源车企数量,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此外,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还存在一些障碍,毕竟现在新能源汽车整个行业的发展并不完善,例如充电桩的建设严重不足。根据智研咨询的报告,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保有量只有196.2万台,仅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25%。


充电桩紧张到什么程度?去年12月底,央视财经就曾报道,冬季充电频繁,新能源车充电桩基本靠抢,尤其是那些车龄较长的,以前一天一充,进入冬季就变成一天两充,以至于每天都要抢充电桩,甚至还有人4点钟起床去抢充电桩。


除了配套不完善,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大脑”——整车系统技术也不够成熟,因此一旦条件具备,传统燃油汽车依然是不少消费者的购车选择。


除此之外,国内新能源汽车面临的竞争对手还有国外的新能源车企,不仅有特斯拉这种“科技企业”,还有国外的传统老牌车企,宝马、奔驰、大众等汽车品牌都公布了全面电动化的路线。


钛媒体的数据显示,老牌车企在加速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内自主品牌车企(传统自主和造车新势力企业)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市场占有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已经从96%下降到73%,5年降幅约24%。


动力电池资源紧缺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动了锂电池、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等几类动力电池需求量大幅增长。


此前德勤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2025年锂电池的年复合增长率达34.4%,2025年,全球锂电池整体需求量将达到1223GWh,动力电池占比达75.2%。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增长需求也推动了相关金属需求量的增长。中国环境报预测,2025年、2030年全球(锂、钴、镍、锰等)金属需求较2020年金属需求将分别上涨6.1倍、11.2倍。


但目前这些金属资源非常有限,其供给不足以满足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需求。动力电池资源的缺乏让不少行业从业者、相关专家感到焦虑。“锂电池之父”、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利·惠廷厄姆表示出了极度担忧,他在去年11月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上的未来能源发展论坛上,甚至悲观预言,“5到10年之后,目前用于生产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就会被消耗殆尽。”


我国的情况更为严峻。因为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过去5年内,中国市场动力电池需求均位居世界首位,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终端消费需求占比达到了44.1%,其次是欧洲占比30.4%、美国占比19.7%。


根据招商银行的报告,我国锂资源全球占比仅为 6%,以卤水锂为主。国家自然资源部的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已探明钴资源基础储量为 7.73 万吨(与 USGS 数据略有差异),占全球总储量的 1.10%。


有限的资源加上不断增长的需求,锂、钴、镍等动力电池原材料纷纷涨价。


根据追踪全球电池供应链的机构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数据,从2020年1月初到2022年1月中旬,电池级钴、硫酸镍、碳酸锂价格分别上涨了119%、55%和569%。以三元材料电池为例,含锂、钴、镍等金属元素的正极材料成本占据了电池材料成本的近50%。一般来说,正极材料成本在锂电池成本中占比约为30%-40%。


锂电池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市场研究机构IHS Markit 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后期,锂离子电池价格上涨了约10%-20%,而原材料锂盐的涨幅更是达到了约400%。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资源涨价导致汽车涨价还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关键资源如果掌握在别人手中,就会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障碍,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


毫无疑问,双碳目标以及绿色发展战略,都预示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但不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行业的整体发展很难实现跨越式的突破。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19:10
下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