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这把大火,烧到了手机领域

1.jpeg

手机厂商入局AI,绝对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备而来。

  AI大模型从年初一直火到了年尾,但似乎离普通人还有些距离。不过,现在情况似乎有了一些变化,各大手机厂商们,正在争先恐后地把大模型装进手机里,让AI变得“触手可及”。

  在很多人看来,手机厂商入局AI大模型,不过又是一场跟风炒作而已,实际上却绝非如此。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头部手机厂商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布局AI了,甚至有部分厂商已经狂砸百亿级的研发投入,AI团队达千人规模,而且未来的投入也不设上限。从这个架势来看,手机厂商入局AI,绝对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备而来。

  手机厂商竞逐大模型

  当下,手机圈的大模型大战已经开始了。资料显示,今年8月,小米宣布其已经成功自研了一个13亿参数的端侧模型,并且在手机端实现了运行。同时公布其自研的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MiLM-6B,参数规模达到了64亿,在权威中文评测榜单C-EVAL和CMMLU中位列同等参数规模大模型的第一名。10月26日,小米澎湃OS暨Xiaomi 14系列新品发布会上,小米正式宣布将AI大模型植入系统。

  11月1日,vivo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自研的AI“蓝心”大模型。同时,vivo还发布了包含不同参数规模的大模型矩阵,包括1750亿、1300亿、700亿、70亿和10亿五款大模型。其宣布130亿参数的蓝心大模型已经实现端侧跑通,并开源了7B大模型。11月16日,OPPO在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发布了自主训练的个性专属大模型与智能体——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AndesGPT以“端云协同”为基础架构设计思路,推出从十亿至千亿以上多种不同参数规模的模型规格。

  除了以上几位之外,包括华为、荣耀等厂商也都在纷纷布局,将大模型装进手机。那么,大模型为何能够成为众多手机厂商的必争之地?

  首先,当下AI大模型已经成为众多终端的生态底座,手机厂商入局做AI大模型势在必行。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手机厂商都在打造涵盖设备、汽车和联网终端的新一代智能生态环境,而大模型是生态底座,可以提升人机交互的智能化等。同时,其多模态和跨模态及轻量级应用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智慧应用及智能生态的繁荣。

  其次,手机行业困局待解,AI大模型或为最佳突破方向。过去几年,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行业整体表现低迷,各路手机厂商都在极力搞创新。从芯片到外观再到续航,很多手机厂商均有涉足。不过,相较于几年前围绕NPU的“小打小闹”,生成式AI无疑让整个消费电子产业看到了曙光:在全民都在讨论大模型的环境下,AI和终端的融合被视为新的创新锚点,将带动产业链共振。

  尽管不同调研机构的口径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出货量巅峰在2017年前后,之后市场开始进入下行周期。因为5G等新技术的出现,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21年短暂复苏,却未能持续太长时间。消费电子市场的低迷,所影响的不只是终端公司,还对消费电子产业链中下游产生了广泛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消费电子产业上下游对生成式AI的追捧并不单纯,本质上还是靠大模型的卖点刺激新的增长。

  各家目的各有不同

  事实上,手机虽然并不等于大模型的下一个爆发性入口,但手机使用频率和时间非常高,且手机是个人信息的集中地。通过手机,互联网厂商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到用户,并获取用户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到用户的需求,优化产品和服务。

  一方面,大模型通过与手机结合,可以通过手机这个互联网入口,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让大模型应用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大模型与手机结合,还可以使得大模型应用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产品缺陷,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为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不过,从各家手机厂商的表现来看,各家与大模型结合的目的各有不同。

  比如,OPPO布局大模型的目的,重点在于打造智能终端交互体验。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引入,用户跟语音助手交互知识问答类的问题,占比会有更显著的增长。目前OPPO语音助手小布的整个月活是1.5亿+,每天产生的交互数据大几千万次。在部署方面,主要是云端+本地部署,即涉及高度敏感的隐私数据,可以在端侧做本地化处理。但是面对复杂的一些任务,还是需要依赖云端大模型。

  与OPPO有所区别,小米布局大模型时,重点在于轻量化和本地部署。相比前者,小米的部署方式可以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同时实现在本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定制。为此,小米将一部分大模型能力下放到端侧,致力于达到功耗、推理速度和生成效果的最佳平衡。另外,其还自研了13亿参数的端侧模型,部分场景效果媲美60亿模型在云端的运算结果。

  相比之下,vivo则更注重解决用户个性化需求,vivo认为大模型将全面革新智能终端交互体验,并朝这个方向不断为用户带来优质的体验。在部署方面,130亿参数的蓝心大模型可实现端侧跑通,1750亿参数的蓝心大模型已达到GPT-3参数水平。

  而华为与大模型的结合,则有着更深的图谋,其意在将大模型打造成系统的“大脑”。据了解,华为语音助手小艺和大模型的融合,不是简单对聊天、AIGC、回复等任务进行增强,而是以大模型为核心,进行了系统级增强。其底层逻辑是为了将用户的任务分配给合适的系统,各个系统各司其职,同时在复杂场景上增强体验。

  总体来看,“重塑”语音助手无疑是各大手机厂商布局大模型的第一步,也是必走的一步。不同点在于各个手机厂商的优势不同,与大模型结合的重心也有所不同。比如,小米常年深耕智能家居领域,因而沉淀了大量的AI软硬件基础;OPPO则始终注重攻克技术和创新,为追求高质量拍摄和设计的用户提供产品,这在大模型上得到了延续;vivo以年轻时尚为主要定位,注重自拍和音乐等个性化功能,这使其在大模型个性化发展方面聚集了不容小觑的实力。

  挑战仍然不小

  不过,目前来看手机厂商想要利用AI大模型,来提升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力,仍面临一些难题。

  首先,是把大模型装进手机里面存在现实挑战。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目前手机厂商布局大模型,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以荣耀、小米等为代表的端侧计算模式;二是以vivo为代表的端侧和云端两条路径并行的模式。目前来看,两种模式殊途同归,最终都是希望智能手机端侧AI模型支持本地问答、语音互动等功能,而其能否跑通则要看,各厂商能否联合上游实现算力、算法的演变。随着更多企业的深入布局,其也将展开技术竞技和资源争夺战。

  同时,将参数动辄百亿、千亿级的大模型放进手机端,也面临成本高、自研难、算力消耗大等现实难题。

  其次,从应用层面来看,AI大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由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原因,获取并使用大量用户数据可能存在困难。同时,手机厂商还需要解决模型泛化不足的问题,以确保模型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都能够满足需求。

  最后,从竞争层面来说,各大手机厂商都在加大投入布局AI大模型领域,竞争压力很大。对于参与其中的厂商而言,如何另辟蹊径,打造出差异化强的产品,避免同质化,就成了各家厂商参与大模型竞争的题中之义。

  谁能抢先杀出重围?

  那么,在这场手机厂商参与的大模型竞争之中,哪家手机厂商更有机会赢得先机,并最终杀出重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情况来回答。

  首先,从技术实力方面来看,目前华为的大模型实力最强,这对于其推进手机端侧大模型的发展或有很大帮助。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华为的盘古大模型体量较大,可能在千亿甚至万亿参数级别,其已经接入了华为的鸿蒙OS和小艺智慧助手,未来可能会实现从手机、电脑再到汽车的大模型驱动以及智能互联。

  相比之下,目前小米、OPPO、vivo、荣耀等手机厂商,公布的端侧大模型大多在几十亿到上百亿不等,从量级上来看与华为仍相差较大。虽然站在实际应用层面来看,不同量级的大模型,所对应的应用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但就底层实力来说,无论是云端还是操作系统还是大模型训练能力和水平,华为在国产手机厂商中都是独一份儿。

  其次,从供应链层面来看,小米、OV、荣耀等厂商,或许能够在芯片层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当前,随着AI大模型走进手机领域,现有手机算力、存储的瓶颈就会逐渐凸显出来,推动大算力芯片,已经成为破解手机端侧大模型落地的关键一步。

  据了解,目前高通、联发科等手机芯片企业都已经开始布局了。10月24日,高通发布第三代骁龙8.在端侧可运行超100亿参数的大模型,面向70亿参数的大预言模型每秒可生成20个token,在终端侧只需0.5秒就能利用Stable Diffusion完成文生图。联发科自然也不甘示弱,11月6日晚间,联发科发布专为生成式AI设计的第七代AI处理器APU790.内置硬件级生成式AI引擎,处理速度是上一代的8倍,能实现更加高速且安全的边缘AI计算。

  作为下游厂商,这意味着小米、ov、荣耀等厂商,将有机会借助上游芯片厂商的力量,在高性能芯片定制方面走到前面。毕竟,限于美国的制裁,华为想要做高性能芯片,只能同国内厂商合作,目前是否能够顺利产出尚不可知。

  从这个角度来说,国产手机厂商在较长的时间之内,都还有短板待补。华为需要与国内厂商合力攻坚,打造高性能算力芯片,并保证其顺利产出;而对于其他厂商而言,则需要加快算力和算法的提升,以保证自己的技术和用户体验足够领先。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19:21
下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