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12周年生日会:公司是不是家?

1.jpeg

原标题:速途12周年生日会:公司是不是家? 1 上周(2021年5月20日),速途公司在北京总部举行了简洁而热烈的12岁生日会。

原标题:速途12周年生日会:公司是不是家?

1

上周(2021年5月20日),速途公司在北京总部举行了简洁而热烈的12岁生日会。

我作为从公司“毕业”多年的代表,在活动环节分享了一个话题“公司是不是家”。

公司是不是家?这个话题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广泛讨论。2004年联想的一位员工发表了影响后世深远的《公司不是家》,讲述了其亲历联想大裁员的历程,引发了行业广泛讨论。此后多年,“公司不是家,公司是用人单位”“公司和你是合作关系”等观点成为了职场主流思潮。

这两年,一批无良自媒体、公众号大搞二元对立,在它们的煽动下,一众互联网企业被扣上“万恶资本家”“剥削员工”的帽子。这种情况之下,“公司不是家”似乎成为了定论,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冒“被剥削之人”大不韪,讨论这个话题呢?因为在我看来,很多时候公司就是家,它可以给你家的温暖,家的培育,家的成长空间,以及家的容错和排错,帮助你找到人生航向,帮助你更好的发展。

这一切,关键看你用什么心态,来看待这个家。

2

鉴于近期的舆论环境,我想把今天的话题进一步细分为“速途公司是不是家”。

今天,速途经过12年的发展,早已经构建了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业务逻辑和组织治理非常清晰,但在速途内部,很少听到“速途公司”的说法,更多的时候大家都称组织为“速途大家庭”。甚至在很多对外的活动和分享中,速途人也每每以“速途大家庭成员”自居。

比如速途健康CEO阚钰凡,登台分享时也会说“感谢速途大家庭成为我的光源,也让我逐渐变成光去温暖他人。”

比如已经白发苍苍的赵宏民,作为速途优秀“毕业生”,经常组织活动,和分散在四处的速途家庭成员聚会。

在我们这些人心里,速途就是家!

3

我是2011年9月--2015年10月期间,在速途工作、生活、成长,此后作为“毕业生”,和速途大家庭保持长期的沟通、往来,每年都会抽时间回去聚会。

在我印象里,速途大家庭很重视经营以外的各项工作建设,让员工在这个大家庭工作中能够多方位的发展和成长。早在六七年前,我们认为85后、90后已经成为员工的主体,针对这一年轻的群体,速途的企业文化建设围绕平等、创新和个性化展开,成立了速途学院,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种兴趣协会和小组,比如“杀人游戏协会”和“快乐徒步小组”,以及后来成立的台球协会等等。

当时我就说速途工作更像是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在速途倡导平等思维,平等思维又称为“去总”文化,平等催生参与共荣的工作环境。速途里没有“X总”、“X经理”类似的称谓,代之以“X老师”或者直呼其名,打破了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界限。各个部门的挂牌不再运用传统的“XX部”或“XX办公室”,而是采用活泼生动的网络语言,比如“暴走少年”代表COO办公室、“头脑风暴区”代表小会议室等,后来又有了更多新的好玩的称呼。我当时自豪的说,速途轻松快乐的文化是国内有志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人员首选之地。

到了今天,速途大家庭越来越壮大,孩子们总不能在家庭的庇护下生长,是不?因此,速途的几位“大家长”狠心把一些“翅膀硬了”的孩子“逐出家门”,让它们多经历社会历练,感受风雨冷暖。

我经常提到的“猫来了”就是典型代表。猫来了是速途家庭孵化起来的大IP,现在已经独立注册了公司,独立后的发展也很不错,在之前双12开始的一场活动中,卖出了1000多盒猫罐头,一小会进账十几万。据悉,现在猫来了这个IP仅仅卖猫粮的营收,每年就能有数千万人民币。

4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刻意强化“家”的概念,弱化“公司”或者“组织”的概念,企业还有战斗力和竞争力吗?

在我看来,“家”和“公司”都是相对的概念,不绝对,也互不冲突。

在12岁生日会结束后,我和速途的几位主要负责人就速途近期的组织升级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速途目前正在进行一场“内部市场经济”的改革,用以激活组织活力。简单来说,就是把速途大家庭旗下的部门当做一个个独立的公司看待,各个事业部门甚至更细分的小组,相互之间如果发生业务往来时,要独立核算、采购,完全按照公司和公司合作的流程进行。

对于这种大包干式的改革,我极为赞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活力,才能最大可能的帮助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成长,最终反馈到整体层面就是大家庭越来越稳固,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有人说这样的改革似乎不太近人情,与我前文论述的“公司就是家”的观点相违背。我倒是认为,从更长远的未来来看,这种变革恰恰是对家庭成员负责任的一种措施,恰恰是通过“公司”形式维系“大家庭”的最佳方式。最终大家庭发展好了,才能给家庭成员更好的待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5

不知道为什么,这两年,公司和公司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同事和同事之间,内卷之风盛行,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割裂。

针对这种现象,在那天的分享中,我特意提到了要珍惜公司大家庭的学习机会和同事(家人)情谊。不要为了所谓眼前利益而内卷,内卷最终害人害己。

这个话题看起来很鸡汤,所以我讲了一些具体的案例。

比如在公司期间,我学习到了“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学到了“三段式”的内容创作模型,领悟到了企业“从效率大于规范”到“从规范大于效率”的进阶真谛。后来我把这些理念和模型用在了服务客户之中,得到了很多客户的赞誉和认可。

比如在公司期间,我发扬雷锋精神(此处绝非自吹自擂),义务跨部门支持了多次选题会、额外写了很多稿子,和很多很多同事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不少同事离职后,散入了各大企业,这其中很多人成为了我合作至今的生意伙伴,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可悲的是,很多人认为公司和个体之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仅此而已。我经常和朋友们说,公司的确不是培养人单位,公司是用人单位,但最终会达到培养人的目的。我们职场人试着把心态从“打工人”到“家庭人”转变,会有意外的收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23日 00:37
下一篇 2024年11月23日 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