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3万感染仅1例重症,科学防疫需要再加码

1.jpeg

原标题:上海13万感染仅1例重症,科学防疫需要再加码 作为一名正在教人写作的非专业教练:点这里《写作课在这里哦》,用这个标题实在是不够专业。

原标题:上海13万感染仅1例重症,科学防疫需要再加码

作为一名正在教人写作的非专业教练:点这里写作课在这里哦,用这个标题实在是不够专业。

之所以用这个标题,是因为字数太多,说得太多,容易犯错。所以,用两个“上海”,加三个句号,以保证内容的安全,还请读者见谅。

都搞到打哑谜的地步了,真的是太有意思了。有读者和我说,这一个多月见证了历史,2800万人的大城市封了。

我告诉他,见证历史是好事,活久见,没白活啊。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要郑重声明:对于上海疫情的防控,“动态清零”的政策,我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本文,只是想谈几个见识短浅的观点,还请各位多多包涵,多多批评指正。

正确看待上海防疫的问题

从3月初的个位数感染者,到如今日增2万多。有人拿同是2000多万人的深圳对比,证明上海防疫的懈怠和失败,甚至把张医生批成了“罪人”。

这个批判是有道理的,因为事实摆在这里:上海的精准防控,并未做到真正遏制病毒传播。

这个批判又有些没道理,因为上海考虑到奥密克戎较低的重症率和死亡率,采取了一套不同的防疫路线。这套路线与“动态清零”不在一个频道之上。

如果全国都采取上海的策略,可能它的做法是对的。但是,上海不仅是上海的上海,还是中国的上海,全国一盘棋的防疫策略之下,上海的封控方式,必然导致疫情外溢,导致其他兄弟省份陷入困境。

所以,在全国一盘棋的防疫策略之下,上海从一开始就错了。

但是我们并不清楚,是上海私自选择的路线,还是得到了授权的实验?

如今,过度苛责上海,苛责某些参与防疫的上海专家,似乎没有意义。

那么,突然转变路线之后,上海防疫的困难是什么?

上海防疫的两大困难

因为这次所面对的病毒是奥密克戎,它的传染系数R0是10,意思是1个人可以传10个,远远大于前几代病毒的传播力。

这意味着封控措施的效果会打折扣,因为传染速度过快,无症状太多,导致核酸检测、查清密接、迅速隔离都变得很难到位。

困难之一:一旦感染人数达到一定比例后,想要再短时间结束战斗,变得非常难,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题。目前上海13万人感染,这13万人又有多少密接,它的下一代,下一代密接会有多少?

10万?20万?......最终的感染人数可能十分庞大。这为“应收尽收”策略带来巨大压力,哪里搞到能隔离几十万人的地方呢?

困难之二:防疫路线的转变,导致生活物资准备不足,严重影响了封控人群的稳定。

孙子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上海一刀切干掉了外卖、快递、生鲜电商,甚至基层最后一公里,100米的生活物资配送都没准备好,导致群众吃饭成了大问题。

上海人不担心疫情,不怕感染,怕的是吃饭难题。民以食为天,吃不上饭,那就没心情配合抗疫了。

所以,尽快放开快递,物流,外卖才是正道,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让物资流动起来。这两天看到了希望,美团、盒马、叮咚、京东、顺丰都被要求加大上海的支持力度,基层最后一公里,100米的工作也在优化。

甚至有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团购蔬菜,自己充当志愿者,开始自救。这说明困难正在被克服。

除了这两大困难外,上海还应该考虑到防疫与防疫次生灾害之间的平衡问题,有哪些方面呢?

其他重病患者距离死亡更近

这种大规模的封城,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次生灾害,微博、朋友圈里各种求救信息如雪片一样飞舞。

有孕妇感染后,没有医院敢于收治;有肾病需要透析的人无法进入医院透析;有老人不会用手机抢菜,导致吃不上饭......

相信还有大量的癌症患者、糖尿病患者、各种危重疾病患者难以得到医疗资源的支持。因为大量的医生都在抗疫。

令人欣慰的是,官方公布了最新数据,上海至今13万人感染,有100天的婴儿,也有98岁的老人,但仅1例重症。这说明奥密克戎本身的毒性衰减,加之疫苗的大规模注射降低了重症和死亡,同时中西结合治疗方法起到了效果。

这让封控中的人更加不惧怕病毒,不惧怕感染。

所以接下来的主要精力应该考虑那些因防疫而无法得到医疗资源的其他重症患者。

有数据称,上海住院的人口常年在300多万。上海是全国医疗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各地重大疾病患者都会选择去上海救治。

我们不能因为防止疫情传播,防止极少比例的重症而放弃这些已经病重的人,他们可能更需要医疗资源。

如何做到这种医疗资源的平衡?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科学、精准防疫的重要性

13万感染,仅1例重症,这是中国防疫的重大胜利。同时,也给我们更多启发。

首先,认识到病毒的危害减弱。人们总是拿香港的死亡率做对比,测算内地如果放开导致的死亡人口几十万,百万。这种说法有合理性,但是在13万人仅1例死亡的数据面前,又似乎没有合理性。

一些专家列举了亚洲多个国家的死亡率。新加坡是0.03%,日本是0.1%,越南是0.02%。这些数据接近真实,因为亚洲仍在进行核酸检测,有数据支撑。

中国香港的死亡率是0.6%,但是它的感染人数并不完全,因为香港放弃了全员核酸,所以总感染人数少于实际感染人数。

同时,新加坡的疫苗一针注射率高达98%,而中国香港的死亡人口中,疫苗注射率很低,远远达不到新加坡的比例,这也被专家视作死亡率高的原因。

国内仍然有大量的老年人、基础疾病者,以及部分不信任疫苗的人未完成注射,虽然已经打了超过12亿剂。

所以,现在迫切需要各地加快疫苗的注射,特别是老年人、基础疾病者。从公开数据来看,中国的灭活疫苗,全程接种,可以有效减少重症和死亡,比如,13万人的上海感染者,仅仅1个重症,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全国其他地方的封控政策,应该尊重科学。目前,很多小城市,只要发现1个病例,就会封城,停公交,停学,停工,停商业,停物流,这种草木皆兵的防疫,是不科学的。

只要早发现,早隔离,就能完成封控,深圳的经验证明了有效性。所以盲目封城,导致对民众、经济的损害巨大,而且没有必要。

一个社会的运转是需要靠分工实现的,经济的运转靠物流带动的。科研机构是否发现了物流会传染人的证据?如果没有发现,如此大规模的掐断物流,将导致消费萎靡,经济受损,生活困难。

这里需要官方尽快给出一个结论,到底物流会不会传染人?昨天,美国82岁的佩洛西感染新冠,但是该国疾控却不把与她亲吻的拜登列作密接,理由是:密接条件是密切接触15分钟才算。

而在中国,时空交错都算是密接,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科学的密接标准?

一轮又一轮的全员核酸,导致了财政的巨大支出,导致医疗资源和人力的巨大浪费,是否有必要这样做?

“科学防疫,精准防疫”是中央提出的要求,在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应该给出标准,否则全国各地必然采取最简单的一刀切措施,最终违背中央的要求。

结语

科学、客观、实事求是,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用这套文明的办法去解决社会的问题,去应对任何困难。

只有尊重科学,才能够让人信服,只有尊重科学才能让坏事变好。只有尊重科学,才能减少抵触,减少矛盾,减少防疫中的各种抱怨,才能众志成城,集体抗疫。

防疫三年来,整个社会都疲惫了。病毒进化到更弱,这是一个契机,是一个好事。所以防疫的办法,也要创新,这考验上层的智慧。

比如,有人提出轻症、无症状感染者、年轻感染者居家隔离,减少集中隔离的困难。依靠中国人的智慧,和数字化防疫能力,是否可以实现?这都需要决策者认真思考。

最后,我们感谢所有奋战在一线的防疫工作者、志愿者。感谢那些因封控而暂时失去自由,仍然在坚守的普通人。万众一心,一起想办法,用科学的思维和方式,共同战胜疫情。

我也希望这种呼声能够让让更多人看到,特别是那些有话语权的人,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23:55
下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