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授权紫金财经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自从2014年生产出全世界最轻薄的柔性显示屏后,柔宇科技一直是是资本眼中的热门投资标的,深受追捧。2018年,柔宇入围中国十大独角兽。
(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授权紫金财经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自从2014年生产出全世界最轻薄的柔性显示屏后,柔宇科技一直是是资本眼中的热门投资标的,深受追捧。2018年,柔宇入围中国十大独角兽。
不过近期伴随柔宇科技的,却是员工不断反映的欠薪问题。昔日的行业独角兽,如今却深陷资金紧张、拖欠薪酬的困局之中。
近日有柔宇科技员工网上表示,公司已好几个月没发工资了,各部门口头传达“4月份开始全员放假三个月,4月份工资按理说会全薪发放,5月和6月将以最低工资标准结算”。
该员工表示,自去年9月至今,他6个月收到了5封欠薪邮件,内容基本都是“融资正在推进,资金即将到账,马上补发工资”之类的表述。据计算,柔宇科技拖欠他的薪水已有近10万元。他还称,从2022年开年以来,公司OA系统中的人数正在不断减少,已经从原本的1800人下降到了700人。
这不是柔宇科技第一次爆出欠薪传闻。
2021年12月,就有柔宇科技的员工在网上留言,控诉公司拖欠自己三个月工资,同时还拖欠保洁、保安、管理人员在内近千人的工资,甚至有人的工资被拖欠近半年之久。
欠薪的舆情不断发酵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不断有员工反映欠薪问题,有关柔宇科技资金紧张、大规模欠薪的消息,逐渐在网络上发酵开来。
实际上,柔宇科技的资金困局早有端倪。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10月13日,在与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柔宇科技存在未履行金额9503万元,柔宇科技董事长兼CEO刘自鸿被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的1月10日及11日,该公司所持北京柔宇电子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的累计约775万余元股权被冻结。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员工反应的问题,刘自鸿在去年11月的一场员工大会上答复称,正在积极解决,并提到新一轮融资有可能12月到,也可能1月到。
此后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此前参与过柔宇科技三轮融资的松禾资本正牵头有意向的投资方,准备进行新一轮可转债融资,这让柔宇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
今年1月,有柔宇科技员工表示,公司的资金断裂问题已经“得以缓解”,目前已经补发了一部分工资,春节后还会再补发一部分。
时间到了3月份,一名已经离职的员工称,公司已经完成了1亿元融资,但其中的90%被拿去还了供应商债务,刘自鸿的限制高消费令已经取消。是否已经补发了员工工资,不得而知。
此时,距离柔宇科技开始欠薪的时间已经过去了7个月。
柔宇科技近日回复表示,网传全员放假三个月是谣传,很多员工还在上班,但是新的融资迟迟未落地,从最后一次拿到融资算起,柔宇科技已经“断粮”22个月之久。
两次IPO失败,供血严重不足
柔宇科技不是没有经历过高光时刻。2014年,柔宇科技发布全球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器,厚度仅0.01毫米,卷曲半径可达1毫米。此项技术的发布,使得柔宇科技一举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仅从2017年8月到2019年11月,柔宇科技就获得了7轮融资,其中不乏中信资本、深创投、杭州基石、保利(横琴)资本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份,柔宇科技8年时间累积获得超过86亿元人民币融资。2020年,公司还以60亿美元的估值跻身《2020中国新经济独角兽200强榜单》,并成为《中国企业家》2020年度“中国科创企业百强榜”的榜首。
2020年5月10日,柔宇获得E轮融资,共计3亿美元,这也是柔宇所获得的最后一笔融资。
与此同时,柔宇科技开始谋划上市。2020年,柔宇科技搁置赴美IPO的计划,转向A股科创板,计划募资144亿元,其中7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但2个月后,上交所终止了柔宇科技在科创板的上市审核,上交所表示,柔宇科技和保荐人中信证券在2月9日提交撤回上市申请文件的申请。
据当时担任独董的刘姝威后来解释,撤回原因是柔宇科技在股东结构方面存在“直接层面三类股东”的情况,目前我国解决包含三类股东的公司申请上市的问题还有待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两次IPO有始无终,确实对这家创业型公司影响巨大。和众多创业型企业一样,柔宇科技似乎陷入一个怪圈,不断融资,却始终“缺钱”。
另外,招股书也让柔宇科技的经营现状浮出水面。从营收数据来看,从2017年度至2019年度和2020年度前6个月,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472.67万元、1.09亿元、2.27亿元和1.16亿元,其中有不少未到账的“应收账款”。同期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59亿元、-8.02亿元、-10.73亿元和-9.61亿元。也就是说,柔宇科技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且亏损幅度有持续扩大之势。
柔宇科技对此解释称,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产品仍在市场拓展阶段,销售规模较小且新产品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有创投圈资深人士分析认为,自身造血能力弱,长期经营现金流为负,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外部融资补血,加上登陆资本市场融资不顺,是导致柔宇科技资金危机的几大根源。
在入不敷出的压力之下,柔宇科技的资金缺口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也为欠薪埋下了伏笔。
难以量产的技术只能是概念
深究柔宇科技亏损的原因,研发投入是最为重要的支出。据招股书显示,在营收数据的同期,柔宇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6亿元、4.9亿元、5.9亿元、5.8亿元,研发费率分别为247.87%、447.88%、258.25%、502.01%。
无可厚非,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巨大是行业常态,关键是庞大的投入最终是要变现的。而在平衡投入和回报这个层面,柔宇科技显然没有做好。
最初柔宇是凭借着技术出圈的。全球研发主流屏幕的厂商,如京东方、TCL、三星,基本采用低温多晶硅(LTPS)技术,而柔宇采用的是“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
在外界的分析看来,柔宇科技输在急于求成,选择了自己做手机,而不是做供应商。像市场上推出折叠屏手机的华为、三星等主流厂商均没有和柔宇合作。
能同时把面板和手机做到极致的企业,三星算是一家。不过,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柔宇科技自身的财力无法与庞大的三星帝国相比。毕竟,对于一家想要“双管齐下”的公司而言,不管是建产线、搞研发还是做产品,都需要付出大量精力、时间和资金成本。
据公开资料显示,柔宇国际柔性显示基地及其全球首条类六代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总投资约110亿元,并于2018年6月点亮投产。
高达110亿的投资总额,对于初创型企业已经是难度很高的数额了,但是对于面板行业来说,百亿级仅仅是起步门槛。比如同为第六代产线,华星T4 工厂的总投资额为350亿元,而京东方柔性屏重庆基地投资达到465亿元。
柔宇的问题不是没有产品,而是没有市场。面对B端,柔宇推出的“成本低、良品率高”的全柔性屏,2019年度实际产量为31.4万片,但销量仅为5.27万片;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实际产量降为4.86万片,但销量仅为2.21万片。
对此,有业内人士评价称:国内厂商中,柔宇研发能力比天马和和辉光电稍强,但量产能力是倒数第一,且与其他厂商差距很大。因为研发线做概念产品和满足市场需求的量产产品是完全不同纬度的技术路线。
显而易见的是,沉浮行业十年,柔宇柔性显示屏的应用还远没有成熟,并没有在任何一家主流手机厂商的产品上得到大规模使用。而其对外宣传的其他应用场景的合作客户,如中兴、空中客车、中国移动等,其合作产品在大众市场上也难寻踪迹。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面板行业,先进的技术和制造工艺仅是一个方面,量产和商业化能力同样决定一家公司的生死,而柔宇在后两方面都不占优势。
柔宇自救之路并非坦途
我们来看柔宇面对C端的产品,2018年10月,柔宇科技发布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FlexPai柔派,采用柔宇科技独立研发的7.8英寸蝉翼柔性屏2代AMOLED屏。随后又发布了二代产品FlexPai 2。该产品还斩获了2020年度最佳科技创新手机奖(中国手机行业最高奖项)。
然而对于手机的销量数据,柔宇一直闭口不谈。据《21世纪商业评论》估算,其手机业务年销量仅为约7112台,十分惨淡。时至今日,曾经拿下大奖的柔派2代也未能实现逆袭,甚至有不少顾客反映该机型存在质量问题。
由于长期市场订单欠缺,导致公司产能利用率极低,从招股书中的数据就能得到印证。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柔宇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5.1%、31.2%和5.3%,这也意味着公司的产能多数时间并没有投入生产,均在闲置,转化为收入就更加无从谈起。
行业观点普遍认为,柔宇坚持自研生产柔性屏手机,就是无形中把华为、小米、三星等列为对手,这非但不利于与这些大手机厂商的合作,也导致其商业模式过重。
对于三星、华为等手机厂商来说,柔性折叠屏更像是展示高端新技术的方式,他们有足够的实力承担难以商业化的成本。而对于柔宇科技这样的初创企业来说,则变成了独孤一掷的押注。
不过事情也在期变化,据报道,去年11月10日,柔宇科技就获得了一笔总计6亿元人民币的大额订单合同。根据这份协议,从2022年开始,柔宇科技将陆续向客户提供柔性屏OLED显示模组,并且在两年内完成全部订单交付。
除此之外,在今年1月18日,柔宇科技和中智卫安在深圳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协议,中智卫安将向柔宇科技批量采购柔性显示屏,柔性传感器等等柔性软硬件,用于中智卫安全线的商用机器人产品。
或许这些订单短期内可以暂时解决柔宇的燃眉之急,但面对停止下注的资本和三星、华为等众多巨头的竞争,柔宇的自救之路并非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