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我们看到2个确定性机会

1.jpeg

智能化,已经是一个未来10年确定性的机遇,拥有超过万亿的空前蓝海。 作者:CCV机器人研究组

智能化,已经是一个未来10年确定性的机遇,拥有超过万亿的空前蓝海。

作者:CCV机器人研究组

1921年,科幻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在布拉格国家大剧院第一次公之于众,这也是“机器人”的概念第一次引起广泛的大众讨论。

剧中,这个叫罗素姆的机器人能够胜任两个半普通工人的工作量,人们把工作都交给罗素姆,自己则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

今天,科幻小说中的幻想即将成为现实。

在科技成指数级速度前进的时代,我们以投资人的“远见”再次构想10年后会发生什么。在深潜的研究中,CCV得到确定性的两个远景:

一面,是中国创业军团在机器人领域的集体发力,正重塑全球智能化格局;另一面,是一种科技人文主义的智能化应用,正在恰当地改善所有人类的生活。

CCV划重点

◦ 未来10年,很可能中国品牌机器人将在全球占据大量市场,背后蕴含着的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集体努力。

◦ 从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发家史,看中国工业机器人弯道超车存在的三大机遇。

◦ 我们预测,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成长将会重走互联网崛起模式,并超越移动互联网出海的成就,从埋头苦干到寻找新市场,最后实现弯道超车的胜利。

◦ 尽管家庭机器人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但在技术上距离商业化还有壁垒等待攻克。

远景一:智能化的无人工厂

9:08,小C按助手安排好的行程走出酒店大堂,网约车已经停在路边等候。

小C在眼镜侧面轻碰了一下,AR界面清晰显示在眼前。在打车软件页面点击了“确认上车”后,车门自动打开,并将座位设置为小C喜爱的角度。

小C这次出差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去看看自己新入职的这家电商品牌的后端仓库。

坐电梯直达仓库四楼,眼前俯视下的景象让小C大为震撼——

仓库一层是密密麻麻的小型移动机器人,它们交叉行走、扛着接近1吨的货物在仓库里来回穿梭。仓库只留下了极窄的一条供人行走的通路,将仓库空间应用到了极致。每个机器人都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虽然看似路线交叉,但没有任何碰撞发生,有种混乱和秩序合为一体的工业美学。仓库里,只有小小的机器嗡鸣声。

2032年,这些年轻人不愿意做、老年人难以完成的重活(我们称之为'3D':枯燥Dull、污染Dirty、危险Dangerous)被机器人解放,取而代之的是人类需要完成的更富创造力的工作(我们称之为'3A':更精密 Accurate、更先进 Advanced、可负担 Affordable)。至此,人机关系达成了协作的平衡状态。

小C激活了AR眼镜的摄像头,计划多拍几张照片留作资料,日后继续研究。当镜头推进之后,小C发现了一个刚刚没注意到的细节——这些机器人机身上的品牌logo都是中文的。

简单的logo现象,背后蕴含着的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集体努力。

中国弯道超车机会

自2013年起,中国就替代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据咨询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com报告,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总价值约为339亿美元,到2026年可能达到610.9亿美元。从市场的地域性分布来看,中国已占全球市场销量的近43%,也是近年来销量增长最快的市场。

政府对工业4.0的决心也刺激了工业机器人新技术的发展。“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里指出:“到2035年,中国智能制造要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核心环节。环境压力越大、竞争越激烈,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就越迫切。由于疫情对于“无人化”的强烈诉求,在2020年全球经济遭受重创的不利影响下,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逆势上涨,同比销量增速达19.1%。这给中国机器人产业弯道超车创造了无比良好的条件。

然而,尽管在消费端市场巨大,但中国品牌工业机器人在市场中的占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直到2022年,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瑞士ABB以及德国库卡,皆以技术见长,依旧还在霸占全球近一半的传统机器人市场。

纵观“四大家族”的发家史,我们能挖掘出工业机器人品牌成功的底层逻辑:全产业链的布局是其核心优势之一。除了库卡,其他三家都是从核心零部件(产业上游)切入到行业,并向中游的本体及下游的系统集成拓展业务,最终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业务及产品。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条及占比

基于这样的全产业链布局,我们发现只有规模化的成本降低、产业链的可控性及技术积累会最终让机器人生产商受益。而且全产业链模式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使其对上下游拥有更大的议价权。

恰好,中国市场正在经历这样的机遇。

从规模化来看,中国制造业产能巨大,但同时又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有强烈的智能化改造需求;

从产业链来看,由于技术壁垒在减少,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入局玩家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对智能化升级的需求使得产品的应用场景相当丰富。在当下全球化进程暂缓的外部环境之下,中国“内循环”的产业链需求也是相当稳定的。

技术角度来看,中国机器人领域的初创公司紧紧跟随第一梯队步伐,并且已展现出后发优势。我们看到,中国的创新已经走出一条独特的“弯道超车”成熟路径:

过去20年,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周期。

以互联网时代为鉴,从2000-2010年的埋头苦干,到2015年后的技术创新,再到2020年后在应用场景上的不断拓展,中国在过去20年的互联网时代从Copy to China的模式成功走到了Copy from China模式。和这种路径类似,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似乎也在进入“商业历史的重复”——

01

第一阶段(2013-2017)埋头苦干

通过人力和部分零部件的更低成本形成短期内的价格优势。

02

第二阶段(2017-2022)技术创新

在不断降低成本、提升客户体验的过程中,部分初创企业找到了某些垂直领域的市场空白,实现了在部分赛道的弯道超车。

03

第三阶段(2022——)寻找新市场

我们乐观地展望,未来10年,中国机器人企业将会超越互联网出海所取得的成就,陆续找到在某些行业(如纺织、农业、钢铁、建筑等)可以重塑基础设施的时代性机会,将更低成本、更好服务的中国机器人产品推向全球,进而实现全面性的弯道超车。

在时代机会的助推下,中国机器人初创企业正在拥抱飞跃成长的最佳时期;而聚焦单项长板,目前看来中国初创企业在机器人领域上的硬件、组件、AI和自动驾驶4个方面上的优势明显。

创世伙伴CCV从2014年前后就开始跟进机器人产业,近几年也在机器人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布局,例如快仓、劢微机器人、中科原动力、酷哇机器人,以及产业中游的楚航科技等等。

在CCV看来,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未来走向全球的成功关键,主要取决于三个决胜要素:系统优势、生态优势、成本优势,这也是CCV在投资决策中重点关注的部分。

在这些优势之外,CCV在选择被投企业团队层面重点关注产品定义能力、场景落地能力、商务拓展能力。更具体地来说,我们在寻找的完美团队,是既能在产品设计层面能实现从0到1,又可以看到空白的市场空间,也能在商务销售上见长。在目前技术尚未拉开差距的环境下,这样的团队才更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远景二:中国机器人,进入全球家庭

走出工厂,小C给“留守”在家的妈妈打了个视频通话,接起通话的是Z同学——小C购买的家庭服务机器人。

与此同时,小C年近70岁的母亲正在10平米的浴室里享受五星级的SPA。只不过服务她的并非人类,而是一双轻柔、缓慢,且具备冲淋、按摩等多种功能的机械手臂。据说,这个按摩洗浴机器人已经是大部分家庭浴室的标配。

2032年,家里有个专门服务的“机器人管家”已经不是新鲜事,并且机器人的角色在家中并不单一:用于全面服务的陪伴型机器人、用于提升儿童学习能力的教育机器人、负责扫地做饭的家务机器人,以及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宠物机器人(四足机器人)。他们各司其职,良好协作,解放了人类在家庭中原本必须承担的部分责任,让人类可以将更多精力应用于创造性的事物上。

像《爱,死亡与机器人》里的"日落之城",垂暮老人的生活全部由机器人服务。从日常家务、遛狗,到一日三餐,都是机器人代劳。整个城市没有人劳动,但是大家都能过上优越舒适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需要独自养老的老年人而言,陪伴型机器人在家庭中的普及意义重大。这意味着他们不必再花高额的费用却忍受养老院的服务,在遇到危险时也能及时地得到救助——中国人常说的“老有所依”,或许在智能化图谱的完善中才能真正实现100%的覆盖率。

这样的养老困境,以及每个个体对于社会化的诉求,催生了家庭机器人的加速成长。

据波士顿咨询预测,到2030年,专业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900亿至1700亿美元,远超400亿至500亿美元的传统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未来十年,专业服务机器人领域将面临井喷式的增长。

提到家庭机器人的意义,还有一件不得不说的事。

回忆起过去几年全球还在“抗疫”的日子,小C的妈妈依旧觉得心悸:超过3个月,她独自蛰居在家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她陷入了阴郁。值得庆幸的是,机器人无法传播新冠病毒,这使机器人成了陪她渡过难关的完美盟友。

人是社会化的物种,陪伴型机器人的飞速崛起,象征着智能化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人和机器人的关系正在改变。对于陪伴型机器人的生产厂商而言,他们要在意的并不止功能上的便利性,还有机器人如何读懂人类在情感上的需求——尽管从伦理的角度来看,教机器人如何去爱是不可能的;但机器人依旧能鼓励老人服药、进行正念冥想,或者仅仅是陪伴老人度过退休后那些空寂的夜晚。

电影《机器人与弗兰克》就讲述了患有痴呆症的老人和机器人共同生活的故事

技术如何让社会变得更好、更可持续、更稳定,用技术改善而社会而不仅仅是改变社会,这样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是每个创业公司都应该植入于企业基因的,机器人领域也是一样。

显然,相比工业机器人领域,家庭机器人具备更大的想象空间,它的商业化会让“AI+机器人”真正达到深度融合。

下一个10年,人机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人对社交的新需求,提供给中国服务机器人品牌巨大的机会:一方面,在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全面胜利,让中国企业更加理解用户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学习样本和场景规模占优势,中国团队在AI学习和机器人软件的研发目前已经领跑全球。因此我们预测,中国品牌的机器人将在对人类行为的理解能力上占据优势;那么人性的角度来看,当技术壁垒逐渐消失,中国的服务型机器人会更有获得全球用户的心。

《爱,死亡,机器人》里的赛博小可爱

实现人型机器人商业化,还有哪些壁垒?

尽管想象空间是无限的,然而,把思路拉回一些,从行业现实来看,距离实现2030年家庭机器人的井喷增长依旧有技术上的gap等待实现。

目前以波士顿动力和特斯拉为首的科技企业都认为人型机器人是能替代人类完成工作的最好选择,但在所有机器人的研发中,人形机器人的挑战难度是业界公认最高的。无论是电池续航能力、力控能力、多关节协调控制能力等各方面能力,都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过程。

特斯拉即将发布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

其中,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是整个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壁垒,也是产业链中成本占比、附加价值最高的部分。

◦ 减速器主要用于机器人各个关节,负责将伺服电机输出的高速运转动力转化为低转速、高转矩的运动。因此人形机器人若要实现接近人体的活动自由度,则减速器用量将数量级增长。

◦ 伺服系统是机器人的动力系统,负责驱动机器人的运动,由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组成。其中,伺服驱动器负责位置、速度、转矩等各项控制;伺服电机是伺服系统中控制机械元件运转的发动机,将接收到的电压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以驱动控制对象。国产伺服厂商在产品性能、尺寸等指标上正在努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国产品牌拥有更低的销售价格,性价比优势不断凸显。

◦ 控制器作为机器人的心脏,负责规划机器人的运动方式,通过硬件和软件发布并传递动作指令,控制机器人的运动位置、姿态、轨迹和操作顺序等,保证机器人系统的正常运行,使机器人达到所要求的技术指标。

由于目前待克服的技术难点相对较多,服务机器人的技术攻坚与超长尾的应用场景学习可能要花费近10年的时间来完成。为了更快推进人类全面进入智能化时代,我们认为行业内还在期待更“跨界”的玩家出现——需要有创始人既能突破传统机器人的范式思维,又有成熟的机器人产业链整合能力,同时具备对人性深刻的理解,才能推动服务机器人站上一个新的台阶。

而现在市面上的多数机器人公司,在产品设计和商业化思路上,其实还停留在传统协作机器人的阶段。线性的思路只能带来线性的增长,而人形机器人的攻克或许需要的是技术突破边界甚至是降维的应用。下一个破局者将会何时出现?我们期待中国创业者面向全球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总结

智能化,已经是一个未来10年确定性的机遇,拥有超过万亿的空前蓝海。

在国家推动智能制造2035的整体战略中,智能化将渗透到制造业全产业链的布局,创业者在产业链上、中、下游依旧有很充分的入局机会。

一方面,在ToC端的陪伴机器人市场,智能化迈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照顾人类、读懂人心。这也将为全球(特别是老龄化国家)解决长期以来的养老困境,真正让老人能有“老有所依”的保障。

另一方面,在ToB端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世界看亚洲,亚洲看中国。我们曾构想的“为未来人类投资一只手”的远景即将实现。

依靠在硬件成本、AI算法以及“内循环”需求上的突出优势,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开始进入领先模式。

如果非要给这个领先设定一个期限,我们热烈且乐观希望答案会是:一万年。

• 参考资料:

◦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30年机器人展望:智能和机动性将如何塑造未来

◦ 开源证券:特斯拉机器人风起,国产供应链远航

◦ 36氪:人机融合时代,中国机器人如何弯道超车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23:07
下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