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朱云:从“国产替代”到“创新突破”,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升级之路
8月12日,在由投中信息和投中网主办的“第16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上海科创集团副总经理兼浦东科创集团总经理、海望资本总裁朱云发表题为“从‘国产替代’到‘创新突破’,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升级之路”主题演
8月12日,在由投中信息和投中网主办的“第16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上海科创集团副总经理兼浦东科创集团总经理、海望资本总裁朱云发表题为“从‘国产替代’到‘创新突破’,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升级之路”主题演讲,分享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和投资逻辑。在她看来,国内制造业正呈现出高端化发展的趋势,需要解决卡脖子的技术和支撑性的技术,把中国高端制造业增长的内在驱动性从量的增长转变为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时在资本的助力下开启并购整合的发展道路,塑造新的市场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国产替代、创新突破和弯道超车构成三个主要的投资逻辑。以下为现场演讲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参加这个投中的盛会,在疫情当下能够和各位相聚,刚才圆桌论坛各位大咖我都认真聆听,确实对高端制造讨论的观点精彩纷呈。
中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变的当下,以科技创新、国产替代、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高端制造业也在迅速崛起。但也有嘉宾讲到一个现象,创业者和投资人其实对高端制造业不是太热衷和关注。前几年它不像互联网那么火爆,近几年又不像人工智能那么热。但是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对于目前的高端制造业,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市盈率都比较高,这充分说明了市场的认可。那怎么样才是高端制造%3F我们怎么样能够捕捉到硬科技的高端制造%3F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从“国产替代”到“创新突破”,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升级之路》。首先介绍一下上海的产业布局和我们上海科创集团。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加快构建发展“3+6”新型产业体系,这是上海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根据《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将重点发展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及六大重点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同时,上海还将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布局一系列先导产业,包括光子芯片与器件、基因与细胞技术、类脑智能、新型海洋经济、氢能与储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
我们上海科创集团就是围绕着上海的新兴战略产业开展投资。下面先介绍一下我们上海“科创系”及产业投资布局情况。如这张时间轴图可以看到我们的前世今生,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上海科投,距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1999年上海创投成立,同年浦东科创的前身浦东科投成立。在90年代上海、深圳都是开了国有创投机构先河的。2014年上海科投和上海创投重组成立了上海科创投,紧接着浦东科投改革成立了浦东科创集团,2016年以来展现的是我们两个集团投资的里程碑事件。2021年的1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浦东科创和上海科创进行重组,我们成立了新上海科创集团,所以我刚刚介绍我的身份:我是上海科创集团的副总经理,我原来是以及现在兼任浦东科创的总经理、海望资本的总经理。
上海科创集团和浦东科创集团都是国有的独资企业,我们还有一个海望资本,是一个市场化的平台。刚才说到上海科投成立于1992年,至今已有三十年历史,浦东科创集团成立于1999年,都是国内第一批国有创投机构。2021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重要决定,将上海科创与浦东科创重组合并。今天,大家知道市场上有个上海“科创系”,这个投资家族体系就是这样形成:第一个是原来的上海科创集团,第二个是浦东科创集团,第三个是去年5月份成立的市场化基金管理平台——海望资本。海望资本继承了原来两个科创集团的投资文化和投资理念,团队也基本上是由原来两个国企的员工身份转换而来,年轻的海望成立一年多了,目前管理规模超百亿,预计到今年年底,海望资本的管理规模将超过200亿元。这是我们的族谱图。
我们的发展定位也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给上海市新科创集团的定位,是科创中心建设的主力军,创新资源的整合者,产业发展的塑造者。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规划,我们将来发展的战略是“2+2”:第一个“2”,是打造两个国资平台,上海科创和浦东科创。上海科创是服务于总书记赋予的使命——要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浦东科创是服务于浦东“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科技投资主力军。另外一个“2”,是打造两个市场化品牌,一个是海望资本,是市场化直投基金管理平台;一个是海兴资本,作为市场化母基金发起平台,联在一起就是上海兴旺。海兴资本会承接上海母基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会发起母基金、并购基金、S基金;海望资本这个平台下目前已发了7支基金,到明年我们的管理规模会就将达到300亿左右,给上海带来兴旺。
我们的主营业务是投资板块,特别希望跟长三角区域的兄弟城市来合作,一起投资,一起服务国家的战略。我们杭州也有很多优秀的产业,所以我们在杭州也有很多产业投资,我们希望未来这一棵树叶繁枝茂,能够跟我们长三角地区跟兄弟城市共同成长。这是我们目前的一些业绩,科创集团投资科创板上市企业现在有72家,占到整个科创板上市总数的16%,占到上海上市总数的86%,还不包括我们还有一大批的企业目前在上市进程当中。上海科创集团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专业领域深耕得非常久,高端制造行业就是我们的主要投资板块之一,讲到高端制造业肯定离不开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举个例子,我们对集成电路的投资,我们从研发、设计、分装、制造、材料各个板块进行了填空式的投资,从上世纪90年代的华虹,2000年的中芯国际,海外架构的中微半导体、盛美半导体等,专业度和科创度是我们上海科创集团的基因,经过二十多年投资和布局,目前上海“科创系”在半导体领域投资了近200家企业,产业布局非常齐全,产业生态优势已经显现,这些板块经营的时间比较久,相应收获也颇为丰厚。
第二个板块生物医药也是我们的强项,这和国家在张江重点布局例如张江药谷等等有关,我们投资了2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有大量的公司已经上市或正在上市。
近年来我们还布局了人工智能领域,这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在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方面,我们投资上飞装备、索辰、和鸿科技、上航检测等项目。这些都是强国之基。
我们的基金群布局方面,有引导基金,有市场化的母基金,有产业基金,有专项基金。第一个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当下各个地市都在做引导基金的时候,当时上海科创是在全国开创了引导基金的先河,开始的时间早,投资的回报包括对社会的效益是非常显著的。第二个是市场化管理的母基金,我们会发起设立海兴资本,在上海市国资委的支持下发起募集300亿元的新基金。第三个是我们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家都知道国家有一个大基金,当然这段时间大基金不大太平,其实上海也有一个集成电路大基金专门是投集成电路产业的,这个基金也是由上海科创集团发起和管理的,一期规模285亿,现在募二期,边募边投,五六百亿的规模,待会儿我的分享到最后会有对这个基金的一个专项推荐。
第四个就是海望资本,是我们市场化的基金平台,2020年12月成立,去年5月份备案成功,到今年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秉承着原来上海科创和浦东科创的投资的理念和基因,现在已发起了7支基金在管,另外还在同步有新的在募集。海望资本,应该说我们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口碑,赢得了初步的业绩。预计未来两三年内会有大批企业上市,并且给投资人带来丰厚的回报。我们希望到今年年底有200亿,到明年年底希望突破300亿。左侧比较深的这块基金都是我们目前在投的,右边颜色还没有太深的是我们目前在募的,我们已经申请到了浦东新区的引领区母基金管理人,也在我们海望旗下管理。
第五个我们还承接了上海市政府加快科技攻关、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的专项资金,所以说我们基金有特殊的优势,可以投到最早、最前沿的项目,上海市政府也通过我们投资,解决创新策源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
这是我们的朋友圈“海望创新联盟”。海望创新联盟是产业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重要平台。中芯国际、华虹、韦尔股份都是海望创新联盟的会员,汇集了政府、商界、四大交易所以及产业的部门。我们的业务模式是投、贷、孵、保、引、合,我们还有担保公司、委贷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有40万方的物业,提供“股东+房东”的服务。可以说,在企业全生命周期,我们都可以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企业从工商注册一直到送到交易所敲锣,每个场景都有我们的身影。
我们跟四大交易所都是战略合作伙伴,我们也定期举办科创沙龙请这些企业跟交易所互相对接,点对点的进行辅导。这是我们获得的一些荣誉,也很感谢投中给上海科创的支持,我们也会继续努力。
介绍完我们是谁了以后,第二部分跟大家分享一下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和投资逻辑。我们总结了一下,中国肯定是制造大国,但是不是在走向制造强国%3F我们卡脖子的一些支撑性的技术是不是有所突破%3F
总结下来有这么5个趋势:一是高端化发展,解决“卡脖子”技术和一批支撑性技术,把中国高端制造业业绩增长的驱动力从量的增长转变到盈利能力的提升上来。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距离强国仍有一段距离,我们面临众多的“卡脖子”领域和缺乏核心技术。比如说设备、材料、工艺技术、软件对国外技术、设备的严重依赖。例如,高端机床的数控系统基本上都是依赖德国西门子等少数厂商,机器人核心部件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基本上都靠进口,国产大飞机的发动机、航电系统等也都是靠国外供应,80%高端医械依赖进口,我们的工业软件CAD、CAE等也是被“卡脖子”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制造的量很大,但利润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是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提升生产制造的效能,构建发展新优势。数字技术可以赋能制造业发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能够提升企业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能力,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建设智能工厂。基础设施数字化是数字经济框架下国家新基建投资战略的核心,围绕这一领域也有非常多的投资机会。
三是聚变式成长,在资本助力下开启并购整合的发展道路,塑造新的市场格局。国内目前发展趋势更多是裂变,每个领域都有众多创业团队,投资退出都主要以上市退出为主要渠道。但国外大都是聚变,行业龙头不断收购,越来越强。比如在EDA软件的三大巨头都是不断收购兼并。随着二级市场估值的下调,当创业企业上市收益与被并购收益大体相当时,行业发展趋势将会出现扭转,企业并购机会增多。中国很多产业面临从多到强,从“裂变”到“聚变”的转变。
四是品牌化提升,打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品牌,提升企业影响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从以往为国外跨国公司代工转向打响自己的品牌。未来将会诞生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品牌影响力的名品、名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企业的品牌溢价能力也会显著增强。
最后一个是绿色化转型,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打造绿色制造领跑优势。刚刚圆桌论坛有一位大咖讲到,高端制造一定做绿色化,的确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是国家战略,也是近期的投资热点。中国的高端制造业也在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水平,聚焦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新能源车、光伏、风电、储能本身也是市场的投资热点。我们集团最近也在准备发起一支绿色发展基金。
再讲一讲高端制造业的投资机遇和逻辑在哪。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非常高。从过往来看,中国的制造业对于我们甚至全球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经济“加速跑”的动力引擎,高端制造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投资都是跟着大势走的,我们总结出来这个趋势以后要看一下在哪个方面能够切入到投资,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个投资逻辑是“国产替代”,在内循环建设和供应链重构过程中,填补市场空白。这在最近几年半导体设备领域非常明显。其优点是市场的空间较为明确,企业技术研发的风险比较低。缺点是进入的门槛通常较低,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该细分行业领域,赛道逐渐拥挤,同类竞争日趋激烈,甚至出现了需求与供给结构性的不均衡。
第二个投资逻辑是“创新突破”,也就是在“卡脖子”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攻关,以及用颠覆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国科技创新有两个薄弱点,一是基础研究薄弱,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薄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加速融入国际产业链分工。凭借着人口红利和工程师红利,中国制造已经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产业链地位,且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内必须提升各行业的技术附加值,让制造更加高端化,这其中会蕴藏着非常多的投资机会。
第三个投资逻辑是“弯道超车”,在新兴产业领域发力,发现并培育一批世界级企业。重点是新能源车、光伏和储能、工业软件、半导体等,并前瞻性布局新能源、下一代通信、类脑智能、新型生物制造、氢能高效利用、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当然,在新兴产业领域,中国企业跟世界领先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没有成功的经验、成熟的技术可供借鉴,这里面也充满了技术路径、更新迭代、市场培育等不确定性。
最后讲一下我们的投资策略,第一,聚焦价值投资,坚持长线投资,保持对高端制造业投资的战略定力。现在都在说价值投资,都在说长线投资,但是我觉得我们投资市场还有浮躁的,创业的拿着PPT就来融资,投的希望投了一家企业以后马上获得多少倍的收益。硬科技有自己的投资逻辑,我们投了那么多企业,上海“科创系”三十年磨一剑,对硬科技投资的领悟最基础的一条,就是要遵循硬科技企业的发展规律,不盲目追风口,做好长线投资、价值投资。优质企业真正成长成为巨头往往是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第二,聚焦重点产业和真正的科技创新,啃硬骨头,围绕国家战略投资。我们现在看到容易被替代的技术,《芯片法案》让我们更意识到产业链供应链要安全,国产替代要作为一个领域的板块要突破创新。这些年来那些容易被替代的技术和领域都已经替代的差不多了,对投资人来说“低垂的果子”也被摘的差不多了。未来要投资于真正的“卡脖子”、技术攻克难度大的领域等。
这是我们公司总结的三个“最”的投资策略——最上游,最顶端,最底层。我们投产业链的最上游,因为技术壁垒最高的就是卡脖子的关键环节,我们投价值链的最顶端,毛利水平最高,赚的最多的,第三投技术体系最底层,所有的技术都要用到你的技术体系,市场才足够保障,这是我们的投资逻辑。判断一个企业的维度,我们说7高1低,高很容易理解是指高进入门槛、高技术含量、高素质团队、高速成长速度、高盈利能力、高市场容量、高研发投入,是衡量项目的标尺。还有“一个低”,就是低估值。只有符合这些标准,才是真正具有科创属性的投资标的,这也是我们的投资纪律。我们主要投微笑曲线的两端,我们育链、固链、补链、延链、强链,我们希望在天使阶段弥补市场投资的空白,通过并购来塑造龙头企业,打造产业的生态。聚焦生态体系建设,打造生态发展环境,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好的投后管理和服务。刚刚说了我们的朋友圈非常的广大,我们希望这些朋友圈能给企业更多赋能,投资是一种生态,也希望投资企业在热带雨林的生态下更好成长。
最后作一个小小的推介,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最近正在谋求一期基金S份额转让,二期也在扩募。简单汇报一下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规模在285亿元左右。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也是我们一期的LP。大家可以看到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所投的这些企业,都是产业里面的关键企业,未来十年以内再找类似这样的企业不是很容易了,比如华力、中芯南方(我们是这几家的主要股东之一),这些是中国生产7纳米、14纳米芯片最先进的企业。这些企业中已经上市的有6家,7家准备IPO。一期基金也已经被国家基金和几大基金盯上了,我们今年将实现S份额转让。同时,我们还在寻求二期的募集。二期已经投资了几家优质企业,也储备了一批优质项目,将来我们要更加聚焦国家“卡脖子”的战略性领域。实际上,我们是“十年磨一剑”,大家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和我们的相关同事联系。我今天的发言就到这里,感谢大家!